巴中经济开发区特产手信 ...更多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又叫泡酸菜,传统特色菜肴,属川菜系。味道咸酸,口感脆生,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老少适宜,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但制作时气候环境十分讲究,是居家过日子常备的小菜,是中国四川家喻户晓的一种佐餐菜肴。

峰城玉米

峰城玉米产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当地玉米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清乾隆、嘉庆年间。民国时期,峰城玉米作为百姓主要食物和重要军粮,为革命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峰城玉米产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种植的玉米产量高、品质优,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含量、淀粉、氨基酸,及其钙、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通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峰城玉米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也为宣汉县粮食9年增,连续7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奠定了坚实基础,得到了省、市主要领导褒奖,新闻联播先后两进行了播报。

大罗黄花

大罗黄花产于巴中市巴州区大罗镇,产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巴州区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川东北氧吧”之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曾在这里做过艰苦的斗争。大罗黄花种植历史悠久,据《巴中县志》(1994年版)记载:“民国27年,鼎山大罗乡农民开始种植黄花,年产量约2000斤左右。1953年,产黄花3000斤。农业合作化后,由零星种植发展为成片种植,1956年产量增加到6200斤”。 大罗黄花耐寒性强,宜种面积多,在巴州区广泛种植。但过去受产业结构、种植技术等限制,没有集中栽种。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供销社系统将黄花作为多经项目从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大罗黄花得到较大发展,年产量达80000斤。七十年代初,珠江电影制片厂专程到大罗镇拍摄新闻纪录片─《高举红旗抓住纲,大罗黄花分外香》。197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鼎山区供销社“黄花分切育苗移栽法科研项目二等奖”。1989年,大罗黄花通过重庆外贸出口到俄罗斯等国家。 大罗黄花味道香脆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氨基酸等人体必须的养分,是广大居民烹饪、馈赠佳品。其生产过程中病虫害较少,一般无需使用农药,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当地农户在60多年的种植过程中,通过对原有品种的比较、培育和筛选,确定主栽优良品种─七根须黄花,其品质较国内其他地区种植的五根须黄花明显高出一筹。近年来,巴中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制定“特色农业大市”目标。巴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罗黄花的发展,将其纳入“十二五”规划,确立以“抓大户、建协会、带散户”种植模式,组建大罗黄花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行“公司+科研+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助农增收效应明显。大罗黄花作为当地知名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发展到以大罗镇为核心的周边13个乡(镇)、105个村社,种植面积40000余亩,年产量10000吨,总产值达3000万元,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巴中经济开发区文化遗产 ...更多

  “翻山铰子”舞与“古渝舞”同出一脉,均起源于“公傩戏”,多为祭祀所用。“铰子”本是巫师跳神驱鬼所使用的法器,后经历史演变,逐渐成为舞蹈表演的一种道具,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清咸丰7年,即1857年,之所以称为“翻山铰子”,是因为表演时“铰子...

  “翻山铰子”是流传于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明德乡、六合乡、悦中乡、合兴乡、金堂乡、双流镇、普岭乡、消水镇、老林镇、木桠镇及周边平昌县、渠县等地区的一种汉族打击乐舞蹈。祖师漆姓而不知名。清末,营山明德人聂信忠学得而传入境内,距今已有150多年...

  “四川皮影戏(巴中皮影戏)”为生存于四川东北巴中市巴州区内的一种由“民间皮雕”和“皮影戏表演”构成的民间综合艺术。制作过程为牛皮加工制作;“画纸人”;下料雕刻;上色;上亮油;组装成人,均保持传统的手工技艺,“马靠” “马盔”造型艺术,源...

  “通江石雕”是指分布于通江县境内民胜镇乌龙山村、草庙子村、百盘梁村、周子坪村一带的传统美术,有着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间基础。据《蜀中名胜记》载:“壁州神庙石刻,在今通江县北有元光三年制书”。境内石雕鼎盛于唐,今位于通江县城西门的千佛崖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