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自治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史诗《阿鲁举热》流传于金沙江畔的元谋县小凉山彝族(诺苏)地区,是云南彝族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部英雄史诗。       阿鲁举热是一个在彝族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扬的英雄祖先形象。史诗讲述了阿鲁举热一生中的重要经历。阿鲁举热是史诗主人公...

      彝族史诗《查姆》流传于双柏县哀牢山彝族地区及大麦地乡底土村一带,在没有彝文之前均为口头流传,有了老彝文后才以书面的形式传承,惟少数懂老彝文者和毕摩(彝族祭司,亦是民间知识分子)才通晓。       彝语“查姆”是“大”和“起源”...

    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彝族占总人口的47.8%。流传于双柏县法脿镇、大庄镇、雨龙乡等彝族地区的老虎笙是一种祭祀性的仿生舞蹈,被称为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彝族以虎为其祖先,自称倮倮,“倮”即虎。法脿镇小麦地冲村有民间故事,讲述仙人变成...

    彝族左脚舞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彝族喜爱的自娱自乐性集体舞蹈,流传于全县各乡镇。     彝族左脚舞历史悠久,清康熙四十一年《定远县志》载:“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城外南郊东岳庙(今南山寺)赶市,四方远近商贾汉彝买卖衣具货物,至四月初三方...

    镇南月琴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龙川镇,因南华旧名镇南县而得名,镇南月琴当地俗称“弦子”,制作历史悠久,清代即誉满三迤,光绪《镇南州志》载:“州人杨氏世袭其业,所造者皆有美音,市之者甚重”。旧时的作坊多集中城内,有抱月斋、得月斋、...

     彝族梅葛是云南彝族的一个主要曲种,流传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姚安、永仁等县的彝族聚居区。梅葛,意为口头说唱的古老故事,是一部古老的长篇说唱史诗,无文字记载,主要靠口耳相传、沿袭演唱而保存下来。内容是彝族人对开天辟地、万物起源的理解...

    彝剧主要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彝族聚居地区和云南省内部分彝族自治县。     彝族最早的戏剧演出活动始于1947年,原楚雄州大姚县直苴乡(现属永仁县)小学教师用彝族歌舞编演过节目,但未普及。新中国建立后,一批革命歌曲和文艺节目传...

姚安花灯     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的花灯有史可查的最早时间为明代,流传较广。无特定的传人和编创,靠父母辈的言传身教、年轻人耳濡目染,代代相传至今。花灯演出通常在春节期间,由农民组织玩灯班子前往各村各户去表演。     姚安花灯以“拉花”...

 元谋花灯     元谋花灯是以民间歌舞为基础,吸收外来剧种、剧目、音乐、表演形式,融合地方山歌、小调和民间舞蹈而逐渐形成的地方剧种。元谋花灯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民国时期,全县有39个灯社,每年春节都在邻近村社巡回演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