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区必吃餐厅 ...更多

-
地方餐饮名店
听到海肠饺子四个字,大连人脑海中闪过的就是日丰园!不仅海肠饺子,日丰园出品的众多美味征服了美食家蔡澜、陈晓卿等大咖;被央视、东方卫视等媒体争相报道;曾在CCTV1“中国味道”全国大赛中获得“金筷子奖”。位于小平岛的日丰园,创立至今已20多个年头。没有宣传,不靠营销,全凭回头客口耳相传,“日丰园”很快就红遍整大连及周边地区。 日丰园创始人孙杰,自幼痴迷烹饪,天生对食材有着敏锐的感觉,擅长以各色应季海鲜入馅包制水饺,味道独树一帜,堪称“中国一绝”。

-
中华餐饮名店
在四川餐饮界,皇城老妈被公认为行业的标杆。创建于1986年,以经营成都风味火锅为主,因原地处成都古皇城坝,创始人廖华英女士慈祥厚道,被人们尊称为“老妈”而得名。三十年沐风栉雨,岁月给皇城老妈镌刻上了珍贵的文化烙印,也赋予其时尚高贵的典雅气质。 三十年来,皇城老妈以“有滋有味,岁岁年年”的品牌理念和“川人川味,蜀地蜀风”的经营风格,相继获得 “中华餐饮名店”、“中国川菜畅销品牌”、“中国十大火锅品牌”、“川菜发展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餐饮百强企业”、等荣誉称号。

-
中华老字号 中华餐饮名店 国家五钻级酒家
李连贵品牌诞生于1908年11月,至今已经有上百年历史,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 2013年1月6日,原李连贵风味大酒楼改制,成立了四平李连贵饮食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温亚龙先生为公司发起人及绝对控股人。现有直营店18个,员工330人,加盟店遍布全国。近十年来,连续获得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特许连锁120强”称号。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大型餐饮企业。

-
红厨帽餐厅
一九二七年出生的杨秉彝先生于一九四八年来到了台湾,在一九五八年创建了鼎泰丰,自一九七三年聘请了上海师傅制作出了第一个小笼包,便开始了鼎泰丰小笼包秉承传统、止于至善的历程。
中山区经典名菜 ...更多

-
“2024“美市美食”辽宁地标美食
待客硬菜。量大实惠,鲅鱼给的多。精心挑选的品种土豆,红烧加持,一菜两吃。鲍鱼软嫩有弹性,土豆面而软烂。

-
“2024“美市美食”辽宁地标美食
家焖杂拌鱼,大连人钟爱的一道菜。黑鱼、黄鱼、辫子鱼,运气好些可能会有几条海鲋、小嘴或者鲇鱼。早年间渔民船上的吃法传到了陆地上,现在不光是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常客,更是登得上高档饭店的大雅之堂。

-
“2024“美市美食”辽宁地标美食
堪称大连一绝。精选肠壁肥硕的肥肠,去除内脏去皮,鲜美弹牙,搭配韭菜,称为“饺中之最”实至名归。

-
“2024“美市美食”辽宁地标美食
海胆水饺是大连最具代表性的海鲜水饺之一,以新鲜的海胆作为主要馅料,口感鲜嫩,带着浓郁的海洋风味。饺子皮薄馅多,轻轻一咬,海胆的独特鲜甜在口中蔓延,搭配一点醋,更能衬托出海鲜的美味。
中山区特产手信 ...更多

-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大连海参(古称辽参),产于大连沿海的一种海刺参,又名『海鼠』『海黄瓜』,是一种名贵海产动物,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六亿年。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经,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曰海参。海参肉质软嫩,营养丰富,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滋味腴美,风味高雅,是久负盛名的名馔佳肴,是『海味八珍』之一,与燕窝、鲍鱼、鱼翅齐名,在大雅之堂上往往扮演着『压台轴』的角色,被视作为中餐的灵魂之一。

-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大连是中国皱纹盘鲍的主产地。皱纹盘鲍俗称『四孔鲍』和『鲍鱼』,是鲍科中的优质品种,有『海味之冠』的美誉。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海产八珍』之一。欧洲人早年间,也把鲍鱼作为一种活鲜食用,誉作『餐桌上的软黄金』。

-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在那海水酣睡的宫殿里,铺满了多少奇珍异宝。“鱼中之王”——大连河豚,花纹鲜艳,活力充沛,生长迅速,鱼肉洁白滑嫩、晶莹透明,鱼皮柔滑细薄、有弹性,口感鲜美,是海鲜佳品。

-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栉孔扇贝是黄渤海区的独有原生物种,大连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水质良好,潮流湍急,砾石泥沙底质为主,海域状况非常适合栉孔扇贝的生长,这使得大连成为栉孔扇贝重要的原产地。据《大连水产志》(1994年)记载:大连沿海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主要采捕自然繁生的栉孔扇贝,水产自然资源调查显示,大连全市自然繁生的栉孔扇贝资源面积约2.8万公顷,资源量2300多吨,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海县和金州东部、市区南部浅海带、旅顺口区。
中山区文化遗产 ...更多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庄河剪纸是在辽东半岛南端庄河市一带世代相传的民俗艺术,据考证,这种艺术形式明清时期已在当地流行,至清末民初达到兴盛。20世纪中叶以来,庄河剪纸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庄河剪纸题材广泛,构思别致,它采用了一直在当地流行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多种与民俗生活结合紧密的丰富样式...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大鼓是一种地方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三省,历史上曾有过“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等名称。它最初由表演者一人说唱并以小三弦自行伴奏,后发展为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以东北方言演唱,另有乐师操三弦伴奏。20世纪初,东北大鼓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河北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