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海县洞经音乐 通海洞经音乐始于清康熙晚期至乾隆年间,最早为“朝山会”,之后是“桂香会”,当时就十分兴盛,曾有“冠冕南州”之誉称。清同治、光绪至民国时期,又先后出现了五圣会、同文会、圣文学、振文学、兴文学、崇圣学、妙...
-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明调流行于昆明市区及呈贡、晋宁等滇池周围的汉族地区,昆明附近部分少数民族中亦有传唱。昆明调泛指这一地区的汉族山歌、小调,民间有调子、民歌等多种称谓。 昆明调多在山野田间歌唱,一般不受季节限制。除平时及插秧、薅秧时节...
-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叙事长诗《昭蒡俭和高帕施》广泛流传于昆明、曲靖、昭通和楚雄等州市的苗族地区。 这部长诗讲述一对苗族青年恋人昭蒡俭和高帕施为了追求美好自由的爱情,运用巧技,从企图强娶高帕施为妻的恶人多漫多龙家中逃出,历经千难万险,...
-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糯黑村位于昆明石林风景名胜区东部约25公里处,“九(乡)石(林)阿(庐古洞)”旅游专线公路穿村而过,属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的彝族撒尼村寨,分大、小糯黑两个自然村,全村现有363户,1392人。人均耕地面积2.7亩,人均收入14...
-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明市晋宁县双河彝族乡有2505户,9172人,其中彝族7138人,占总人口的75.85%。 秧老鼓,又称花鼓,相传系由外地流传至当地。秧老鼓舞是汉族、彝族自娱性和表演性相兼的民间舞蹈,多在民间年节喜庆时跳,送葬时也跳,以打...
-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维则乡干塘子村,彝族撒尼语称“阿着底”,全村共有农户82户,342人,全部是彝族撒尼人。 据传,早在明、清时期,刺绣就在撒尼妇女中盛行。撒尼妇女一般十一、二岁就从长辈那里学会挑太阳花,十三、四岁便会绣八角...
-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属传统民间金属制作工艺,现仅存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异龙镇冒合岳家湾村、坝心镇和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 走银即镀银,乌铜走银即在铜胚上镂刻出精美的纹饰图样,然后在阴刻的纹饰内镀银或金,再将铜胚表面处理成黑色,使其在庄重深...
-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斑铜工艺属民间传统金属加工工艺,流传于会泽县、昆明市及东川(现为昆明市东川区),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斑铜,因天然铜矿中含有各种金属,经冶炼熔铸后形成橘红色的斑纹而得名。斑铜有“生斑”、“熟斑”之分,生斑由高品位天然铜矿石加工而成,斑矿罕...
-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良滇剧 昆明市宜良县滇剧演出的年代较早。据《曲靖地区戏曲志》记载,清末民初,宜良县就有陈维纯组建的滇剧班子,主要演折子戏,也演出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条纲戏。由于演出活动较频繁,就在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滇剧艺人。1953年,宜良成立了“协...
-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嵩明花灯 作为云南花灯主要流传地之一,嵩明县的传统花灯活动十分兴盛,据史料记载有超过200个村寨曾有花灯活动。除元宵灯会期间的表演外,嵩明花灯还在各种民间庙会中汇聚表演,灯期长达一二个月。嵩明花灯的表演形式多样,民间习惯分为“团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