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特产

古城酒

古城酒是我国新疆的名酒,是历史厚重的品牌:新疆第一窖600年的历史文化成点沉淀,“中华老字号”淀放新品牌。水好才能酿出好酒,酒香才能香飘万里,这话一点不假。素有“旱码头”之称的奇台,盛产优质小麦、高梁、玉米。由于光照充足,工业污染少,所产农作物淀粉含量高,面筋质强,属绿色食品,是酿酒的上等原料。古城酒业公司集600年的酿酒经验,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水甘、料实、工精、器洁、曲时”六大秘诀:清香型酒的清蒸、清烧三次清工艺;农香型酒的“老五甄”工艺;酱香型酒用贵州茅台酒工艺;液态法酒以固溶液相结合,精心调配而成,酿出了人间美酒,香飘四海。清香四溢的浆酒储藏宏伟壮观,共有容量10吨的储酒坛760个,长期储藏量在700吨左右。

木垒长眉驼

木垒县位于天山北麓东段,冬季较长,一般3月开始,从冬草场和圈舍转场至春草场(荒漠半荒漠区,气温回暖快,牧草生长快)放牧;5月底之前,从春草场(草场缺水、水分蒸发快,牧草受家畜采食和水分限制,生长缓慢,对春草场进行禁牧管理)转场至夏草场(山区丘陵区,雨水较多,牧草生长快);11月初开始,部分牧民开始回迁至定居点舍饲,家畜较多的牧民依然在山区放牧。 依照长眉驼的饲养特征,进行放牧和半舍饲管理,放牧是将骆驼在荒漠半荒漠区放牧,主要依季节、饲草料储备情况而决定放牧和舍饲。夏秋季放牧为主补饲为辅,冬春季节补饲为主放牧为辅的原则。放牧管理中根据季节、膘情、生产情况、不同生理特点、草场情况等灵活采用不同放牧管理方式。

吉木萨尔白皮大蒜

吉木萨尔县素有“中国大蒜之乡”的美誉,位于南部山区的泉子街镇、新地乡、大有镇属于典型的逆温带气候,日照时间长,种蒜历史悠久,是白皮大蒜的主要产地。吉木萨尔白皮大蒜具有个大瓣匀、紧抱不散、味醇正而香辣、大蒜素含量高、氨基酸种类全等特点,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蒜”之一。

木垒羊肉

木垒羊肉登记保护区域位于新疆昌吉州最东边,木垒县地处天山北麓东段余脉,是古代丝绸之路新北道和草原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可利用草场占全县总面积的53%,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优质的天然牧场,成就了历史沿袭3000多年的四季游牧与季节性舍饲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木垒羊以蒿草、沙葱、甘草、麻黄党参、薄荷、枸杞、大黄、柴胡等50多种天然中草药为饲草料,四季饮用天山雪水,民间有“吃的中草药,喝的矿泉水”之称,这也造就了木垒羊肉香味浓郁,无膻味、肥瘦适中、嫩滑爽口的独特风味。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恩茂同志到木垒视察时,亲口品尝了木垒烤全羊,称其味道之美,绝无第二。 目前,已完成了20万只木垒羊地理标志认证,养殖合作社23家,年出栏量达到300多吨。

青河阿魏菇

被称为西域“白灵芝”的阿魏菇是菌类珍品,野生阿魏菇在青河县分布甚广。青河县2003年被评为“中国阿魏菇之乡”,该县将阿魏菇产业列入“十一五”规划,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兴建基地、争创知名品牌、扩大对外营销等,使阿魏菇生产从试验种植走向大面积人工栽培,并成功实现四季生产、常年销售,在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步伐。 自从人工培植成功后,青河县就把这种菇作为一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其进行了商品化开发并建立阿魏菇培植中心,积极推行阿魏菇栽培技术培训,使其发展成为特色产业。目前,青河县阿魏菇大棚已达790座,为农牧民人均增收上百元。“十二五”期间,青河县财政还将继续投入5000万元新建阿魏菇大棚1000座,力争“十二五”末阿魏菇产量达1万吨,使阿魏菇切切实实成为群众的一项富民工程,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制,促进阿魏菇更好地走向市场。通过扩大宣传及大力营销,全县阿魏菇95%以上经空运远销上海、南京、广东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

奇台面粉

奇台农耕文化也很久远,早在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屯田。唐代置北庭都护府,在奇台、吉木萨一带屯田。奇台小麦的种植历史同样久远,据考古记载,距今4000年以前,奇台就有了小麦栽培,而小麦的大面积种植是从清乾隆派兵西进,开荒屯田开始的,当时开荒1万亩地,种植小麦、青稞,由此逐步发展为粮食生产、加工、交易发达的贸易重镇。到清末奇台生产的粮食不仅满足本县需求,而且加工成面粉销往全疆各地,并带动了以小麦为加工原料的饮食行业发展。奇台小麦特有的品质也塑造了奇台人饮食习惯和风味,奇台人以面食为主,奇台的面食小吃也闻名遐迩。改革开放以来,奇台面粉加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大小面粉加工企业就有几十家,大中型面粉加工企业9家,它们依托奇台优质的原粮,采用全国最先进的设备,年可生产面粉5.2亿多公斤。奇台面粉以劲道,白而细腻、蛋白质、氨基酸、面筋质含量和延伸度高闻名, 新疆天山面粉集团奇台分公司先后三次在全国军粮竞标中击败其他面粉厂家,夺得军粮供应标的。

奇台四平头辣椒

据史料记载,奇台四平头辣椒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亚传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起初只是作为观赏性作物和药物,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1591年),有:“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的描述。到了清代人们开始食用辣椒。西北地区冬季寒冷,辣椒辛辣,多食可使内炎旺盛,即可提神、又可御寒,还可以温中键胃,所以到了清末,人们普遍开始吃辣椒,辣椒才开始大面积种植,产地主要在西北湾乡小屯村、头屯村、菜园子。当时冬季蔬菜奇缺,人们把辣椒用盐水腌制或者晾干储存起来以备冬用。到了90年代,四平头辣椒经过自然演化和劳动人民长期培育形成它特有的品质,有上万亩左右的种植面积,形成了产销一体化订单种植。 奇台辣椒四平头因其独特品质享誉全国,在本地产的四平头辣椒营养价值高,品质好,口感极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每到春秋两季,外地各大食品公司来奇台签订种植合同和收购辣椒,大部分辣椒被加工成辣椒色素、辣椒粉、辣椒丝、辣椒酱,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每年和青岛含密笑食品公司签订收购干辣椒上千吨,和乌鲁木齐市北园春、中亚一些国家都签订上万吨鲜食辣椒合同,奇台四平头辣椒一直在乌市北园春批发市场占主要份额。

奇台白洋芋

从唐朝到清末,丝路新北道、漠北道都要通过此地,奇台是中原通往新疆、中亚、欧洲的必经之道,所以奇台也就成了商品中转地,有很多国外和中原的农作物流入奇台,在奇台扎根繁衍,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和劳动人民长期培育蕴含有奇台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奇台白洋芋种植始于清代中叶,距今大约有3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年(1755),乾隆皇帝亲征,平定格尔丹,在班师回京路过此地,发现天山以北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水土肥沃,下旨在此驻兵屯田,屯田1万亩,种植小麦、青稞、洋芋,成效显著。随着屯田面积的扩大,洋芋也成为奇台主要种植作物。 奇台是全疆商品薯和种薯基地,每年秋季全疆各大单位、企业都来奇台采购洋芋冬储,奇台的洋芋被抢购一空,调用量占全疆的60-70%,成为当时最热销的农产品。奇台白洋芋淀粉含量高,淀粉粘度也很高,人们从洋芋中提取淀粉,再压成粉条,远销全国各地以及周边国家,用奇台白洋芋粉条作得菜晶莹剔透,圆润爽滑,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奇台洋芋外号“天山白玉”, 民间俗称“洋芋娃娃”,当下已大量销往周边各国,奇台县政府把洋芋作为发展外向经济和创收外汇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