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三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枧鼓亭台阁据郑氏族谱记载:始祖郑虔于唐朝从河南荥阳迁居台州,至明朝万历年间,高枧郑氏维明德公后有五子(现称五个房),子孙繁衍生息,祖上为显耀其家族殷实兴盛,叫五房儿子各自制一杠鼓亭台阁于每年元宵节庙会举行出迎活动。传统鼓亭台阁加上五兽、采...

海游六兽起始于后唐,盛于清末明初,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每逢元宵佳节太尉庙五位靖德候王出巡,都有六兽陪同出游。...

三门石窗俗称石花窗、石漏窗,是三门湾传统建筑普遍使用的镂空雕花石窗。因源于三门湾畔,故称三门石窗。据县志记载,三门石窗取材于蛇蟠岛上蛇蟠石,自南宋开始,三门的石雕窗与木雕窗、砖雕窗同时用于民居及园林建筑中,并逐渐形成规模。至明清时期,石窗的...

花桥龙灯是每年元宵节流传于三门县花桥、上宅、两头门等村的“五龙迎游”的民俗活动。始于南宋,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迎龙活动缘由图腾崇拜意识,后演变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六落灯,连续四夜举行迎龙活动,历代相承...

据《杨氏宗谱》记载,杨家板龙始于明隆庆初年,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每年的元宵节,杨家村民都要举行迎龙活动。板龙出迎时,需要600-800名壮汉共同托举,并伴有头牌、鼓亭、五兽、抬阁、龙筅、仪仗和鼓乐等,声势浩大,盛况空前,充满吉祥喜庆,成...

缠足苦是中华苏维埃时期为了配合当时的斗争需要而创编的控诉封建礼教迫害妇女的宣传舞蹈节目。起始于1928年,舞蹈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受压迫,求解放的历史。由于它迎合了旧社会广大妇女的反抗心理,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是当时流行三门县亭旁杨家村一带...

        上鲍村木偶戏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演出内容主要宣传时事政治、婚姻法、破除迷信等,80年代古装大戏恢复后,主演一些帝皇将相、才子佳人等古装大戏。其表演均是一人表演,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也有一人台前表演,台后二人、三人演唱,表演...

三门祭冬是三门县聚族而居村落中举行拜冬祭祖一项民俗活动。历经700年逐渐形成一套礼仪完善、规模宏大、庄重的祭冬仪式。三门亭旁杨家村冬至节拜冬祭祖民俗活动,是三门县保存至今冬至节气民俗活动的代表。...

三门健跳镇外岗村渔民向海洋索取生活物资,他们去海涂捡小鱼、小虾,到岸礁挖蛎、采紫菜 或者摇着狭小的舢板,在近海捕捞,这种近海滩涂捕捞方式被称作“讨小海”。汇集了三门湾渔民的人生礼仪、信仰、禁忌、渔谚、渔歌、民间艺术等诸多内容。既具实用价值、...

小坑七星拳源于北宋末年,相传为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道人所创,经其二弟子丘处机传承发扬而渐盛,为全真教龙门派集体御敌外功。明代中期,受戚家拳沙场实战特点影响,渐渐衍生出杀伤性招式,在以往强身健体的功效上,强化了杀敌致胜的实战功能。清末民初,小坑...

      三门平调是流传于浙江三门湾畔的地方传统剧种。它的最早原始形态为喝彩词,经明、清两代,至清末民初,三门民间艺人在不断吸收新昌三坑调基础上,融合乱弹和三门民间小调,形成了地域特色较强的传统剧种。...

“小蜜蜂”是中华苏维埃时期为配合当时斗争需要,唤醒民众而创编的批判懦夫懒汉思想,歌颂勤奋劳动的宣传舞蹈节目。起始于1928年,该舞蹈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反映了民众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取美好生活的愿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被当地群众称为“文明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