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戏(色达藏戏)”为安多藏戏的一个支系,主要流传地为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在甘孜州丹巴县、青海地区也有流传。由传统八大藏戏、格萨尔藏戏、民族弹唱、民族说唱、服饰展演、寺庙乐舞、藏戏唱腔、民族歌舞八个部分组成。民族说唱又分为折嘎说唱、格...

  据青海诺木洪等古遗址中出土的骨笛等古乐器表明,骨笛的产生距今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它是用动物骨头制作的一种竖吹乐器,一般用鹰翅骨和腿骨所制,也叫鹰骨笛,主要流传于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藏族牧区。其音区高、音量小、音色清脆悠扬,多用于宗...

  藏族牛羊毛绒编织是产生于藏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有2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原料加工、搓毛线、编织、擀制等工序。 首先取原料时,将拔(剪)下与捡来的牛羊毛用容器(如袋子)装起来,或卷成粗长不脱落的条形,积存后集中选毛、...

  色达牧区皮革加工技艺发源于牧区生产生活,通过削皮、揉制、上油、定形、制件等多种工序,把生皮革加工成许许多多生活必需品,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色达牧区皮革资源丰富,加工技艺已经非常成熟,借助木棒、刀具可对生皮加工,通过其他方法也可以对熟皮加工...

“川西藏族山歌”源于人们放牧、伐薪、驮运赶脚、田间劳动时,为驱散疲劳、抒发感情或与同伴交流时即兴吟唱的歌曲。它是分布并流传于四川省西部藏区的一种原生态民歌,具有自由、高亢、婉转、跌宕等特点。川西藏族山歌的内容与民众的生活情趣紧密相联,多为歌...

  “阿古登巴的故事”是流传在青藏高原的由广大藏族群众集体创作、传播、加工而形成的口头文学作品,故事抨击了奴隶社会的丑恶现象,揭露了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它高度浓缩了当时社会“三大领主”疯狂盘剥无生产资料的农奴的现实,通过阿古登巴将所有农奴与...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为表现内容,融精湛的石刻技艺和传统绘画为一体,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再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岭国众将士为民造福、不畏邪恶、英勇奋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

  毛纺织擀制技艺是一种特殊的织造工艺,它先将羊毛、骆驼毛等用热水浸湿,然后加以挤压,用棍棒碾轧和揉搓等方式使毛绒粘合在一起,形成名为“毡”的无纺织型毛织品。毡在古代称为“”或“”,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有用棍棒碾轧制毡的工艺。周代史籍记载:毡,毛也,揉毛或毡。北魏(386—534)时期贾思勰的《...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属于格萨尔文化的一种遗存,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以色达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最有代表性。色达县位于蜀西北,传说曾是岭国长系部落居住的地方,又是岭国名将尼崩达尔雅和阿奔•布益盘达的故里,故格萨尔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有“格萨尔艺术之乡”的美誉。两个多世...

  色达格萨尔藏戏源于青海省智钦寺,早期是跳神的寺庙乐舞,又称“面具舞”。它以传统的八大藏戏为内容,在重大佛事活动中表演,演出时以唢呐、莽号、鼓、钹等乐器伴奏。   色达藏戏是北派藏戏的代表,历史悠久且富于创新性。四川省色达县丰厚的格萨尔文化底蕴与深厚的藏戏艺术传统为格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