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海高台是在云南省通海县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   明清时军屯移民将粤、闽等省的“抬阁”和“飘色”传到云南。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二十七日立的《高台会碑》记载,原通海、河西(今通海县辖镇)两县迎高台兴起于清乾隆年间,从七街(今通海县辖镇)开...

  关索戏流行于云南省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初为古代用以驱邪逐疫的傩祭仪式,后逐渐发展成娱神娱人兼有的傩戏。   关索戏的表演特点是不设舞台、不化装,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演出时一般头戴面具,边唱边舞,有娱神歌舞的遗风。开演时要举行祭祀,朝拜乐王庙,专演...

  滇剧是云南省主要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光绪年间,滇剧演出活动在玉溪等地区已经十分盛行。滇剧流行于云南全省及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一些地区也都有滇剧的演唱活动。   滇剧声腔独特,表现力强。其三大声腔...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

  棕扇舞是哈尼族传统舞蹈,流传于云南省红河与元江两县交界的哈尼族村寨。   在哈尼族的昂玛突(祭祖节)、库扎扎(六月节)、扎勒特(十月节)等传统节日及人生礼仪活动中,人们都要盛装酒宴对歌舞蹈,双手各持一柄棕树叶跳棕扇舞。   棕扇舞有六十多种...

  洞经音乐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的汉族、白族、纳西族群众中,它原是一种道教礼仪音乐,因以诵唱《大洞仙经》经文为主要内容而得名。其音乐曲调十分丰富,每个流传地区都有独立成套的各类曲调,数量四十首至百余首不等。   通海洞经古乐流传于云南省通海县境内,以秀山镇、河西镇为中心,传播...

  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是哈尼族碧约人口传叙事长诗,流传于云南省滇南的哈尼族聚居地区,主要在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及红河州、玉溪市的哈尼族碧约人支系聚居的村寨中。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是长诗中的两位青年,男为英雄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