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神池县美食小吃

碗托

碗托,又名“碗秃子”“灌肠”,是山西的又一风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荞面碗托,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制而成。食时或以刀切,或以挠爪,切成条状,浇上蒜醋调味,或冷食,或油炒热吃,利滑爽口、味美异常。在晋西北保德、河曲、偏关及代县街头,随处可见卖碗托的摊点。晋中平遥、榆次、太原一带以白面碗托热炒居多,俗叫“炒灌肠”。碗秃乃荞面所制,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风味独特,为山西地区风味小吃之上品。

炒拔烂子
  • “品鉴山西美食 晋享山西味道”特色小吃
  • 所在区域:

拨烂子(本名拌子)是一种山西传统面食,在山西方言里把"拌"这个字拆成bo和lan两个音来读,谐音就成了"拨烂子"。在一些地方还叫它“锅垒”、“馈垒”、“擦擦”等。拨烂子是将蔬菜(如土豆、胡萝卜、茄子、豆角等)拌入面粉,搅拌均匀后上笼蒸熟。春末榆树槐树开花时也可以用榆钱、槐花做食材。但土豆拨烂子,是拨烂子中的经典。

玉米面折饼

“和(huo)”,又叫“折饼”,烙制时饼不翻身,饼的烙面在外,对折回来,内面自然粘连,形似半圆,既节省存放空间,又防止了放置时饼与饼之间的粘连,更保留了外焦里嫩的良好口感,是晋西北黄土高原的一种传统面饼。而称“折饼”为“和”的传统,起源于静乐县,至今仍局限于静乐,“和”,成为山西静乐专属的食名和文化。

原平锅盔

原平锅盔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据传,一说是因慈禧太后品尝后赞其为“炉食之魁”而得名;另一说是由食品店徒弟无意创制,最初名为锅馈,后改名锅盔;还有说法认为它起源于古代的军事干粮或修建乾陵时的民工食品。

忻州瓦酥
  • “品鉴山西美食 晋享山西味道”特色小吃
  • 所在区域:

忻州瓦酥形状似瓦,故名瓦酥。忻州制作瓦酥已有600多年历史。忻州瓦酥以古法工艺、匠心研制纯手工制作,不添任何添加剂。瓦酥以其质酥沙、松、软为其特点,味香郁,堪称炉食中一绝。

和子饭

和子饭,是山西省著名的传统民间饭。同一锅中,米、面、菜样样俱全,风味独特,红、白、绿五颜六色,别具一格。不仅味道可口、老少皆宜,而且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所需各种徵量元素均高于其它食品,是提高健康水平的最佳食品之一。

定襄蒸肉

定襄蒸肉是山西地区一道宴会中必备的美食菜品,这道美食的做法比较简单,只需要选取精瘦的猪肉,再加上淀粉、植物油和其他多种调味品,最后放到蒸锅中蒸成形即可,做好的定襄蒸肉香味四溢。

红面鱼鱼

高粱面鱼鱼 是流行于山西晋中、吕梁 晋北忻州地区的经典面食, 山西人称“高粱面”为“红面”, 因此“高粱面鱼鱼”也叫“红面鱼鱼”。

红面擦尖

红面擦尖,用高粱面制作,因面色发红,忻州人把高粱面叫“红面”。这种吃法,在宋代《岁时广记》《东京梦华录》中已有描述。清代《乡言解颐》卷四中有“蝌蚪子”:“麦、菽二屑各半,和面,用木床擦入沸汤中,熟而捞出,拌卤食之……”。

葱烧台蘑

山西当地的一道特色菜,选用了山西特有的五台山台蘑,台蘑因无污染、高营养而著称。该菜品用上等的葱白与台蘑高汤勾芡,烧至入味。葱香味浓,苔蘑鲜香适口。 五台山五座台顶的蘑菇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同时,台蘑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著名中成药“舒筋散”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台蘑。

土豆焖鲍鱼

鲍鱼的吃法很多,酒店常见清蒸鲍鱼、蒜蓉蒸鲍鱼、鲍鱼捞饭,其实新鲜的鲍鱼清蒸后,空嘴吃就足够鲜美;新鲜的土豆,简单红烧,也能让人爱不释口;把鲍鱼和土豆搭配在一起炖制,鲍鱼的汁水不丢不洒,全都渗透在锅底的浓汁中,汁水裹紧在每一颗小土豆上,每一个鲜嫩的鲍鱼肉上,也同样被香香的土豆浓汁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