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安县玺和元熏肉店

  • 更新时间:
  • 地址:
  • 荣获:
  • 颁发机构:

郭玺(1871年—1930年),张家口怀安县柴沟堡镇人,清朝乾隆年间,在柴沟堡开创熏肉铺,取名“玺和元” 。驰名全国的“柴沟堡熏肉”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而其中尤以“玺”字号熏肉最负盛名,它的创制人就是清末著名厨师郭玺。郭玺熏肉为肉食文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作为全国的特色名食,“郭玺熏肉”被载入《中国食品大词典》,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百年老字号。


怀安柴沟堡熏肉具有皮烂肉嫩,表里一致,色泽鲜艳,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的特色;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且有开胃、去寒、消食等作用。在夏季蚊蝇不爬,三伏天贮放一周,色味不变,肉质不腐。



柴沟堡熏肉这一美味早已名声在外,《怀安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柴沟堡熏肉特佳,名驰外省,以之分赠亲友,无不交口称赞之。我们前几年为了拍摄《口味》纪录片,曾详细的了解了熏肉的发展过程,并对郭玺熏肉的制作过程进行了拍摄。




柴沟堡熏肉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柴沟堡熏肉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
据张卫所写《塞外古镇熏肉香》一文所记,熏肉最早出现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柴沟堡有一位名叫赵福山的厨师,一天在做红烧肉时,因多喝了几盅酒,不慎把汤汁烧干了,柏木锅盖也被炽烤得冒了烟。赵福山醒酒后,连忙把肉拿出来,觉得扔掉有点可惜。他就品尝了一小块,觉得别有风味。觉得这样吃更好,便灵机一动,用盘子把肉托到筵席上,笑嘻嘻地说:“俺今天做了一个熏肉,大家尝尝,看味道咋样?”人们吃后觉得味美可口,一个个啧嘴叫好。第二天,主人叫赵福山又做了一次熏肉,味道更香。人们纷纷购买赠亲送友。后来外地人也前来购买。赵福山便辞去了厨师职务,筹资开设熏肉铺子。后来,这熏肉技术就在柴沟堡流传开来。





另据孙义在《熏肉飘香话郭玺》一文介绍,在清朝道光22年(1842年)时,中英鸦片战争的药火硝烟刚刚消散熄灭,柴沟堡颇有名气的“义盛源”肉铺在因故停业的五年后“东山再起”,又开张营业。它祖传腐制,别有风味,绝招熏烤,更具特色。肉食香郁味醇,鲜嫩可口,品评屡列名优。它是柴沟堡首屈一指的上乘肉店,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独占肉行之“鳌头”前后达七十年之久。
义盛源肉铺复业开张后,为重振祖业,永享名牌,精琢技艺,微调熏肉秘方,比原来味道更好,在柴沟堡众多肉铺中“义”字号熏肉以质取胜,名列榜首。由于熏肉的生意好,其他熏肉店也不甘落后,清光绪22年(1896年)柴沟堡又出现了“玺”字号熏肉,“玺”字号熏肉是柴沟堡著名厨师郭玺创制,郭玺熏肉由于技艺之“纯青”独到,制作工序繁复精细,肉经焖、煮、煨、嫩和妙手烹调,的确高人一筹,与众不同。终于,“义”字号熏肉被新创问世的“玺”字号熏肉所取代。 于是久负盛名的“义盛源”便由此而丢失优势,“屈尊”居下。随之营业也逐渐不佳,每况愈下,最终在清光绪34年(1908年)被迫关门歇业。
柴沟堡熏肉继“义盛源”之后,“玺”字号熏肉“崛起”,柴沟堡熏肉就以独特的“玺香玺味”,夺魁取胜,称雄肉坛,并超越前先,至此柴沟堡熏肉成为怀安特产。





柴沟堡熏肉驰名省内外,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有关系。清朝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挟持着光绪皇帝仓惶出逃,路经宣化来到了怀安城。老佛爷和皇上蒙难驾到,吓坏了县太爷一班人。晚餐时,饭桌上摆满了珍馐佳肴:红烧鲤鱼、烤鸭、糖醋肉片、酱爆肉丁,还有一盘柴沟堡熏肉。这位在皇宫里每天四餐,餐餐有四十多种荤素菜的老佛爷,对其他菜不屑一顾,却对熏肉发生了兴趣,筷子头在熏肉盘和她嘴巴间穿梭般地忙碌着。就连一向愁眉不展的光绪,眉宇间也有了一丝笑容,说:“想不到这个塞外小县有此精美的佳肴。”第二天继续西逃时,老佛爷还带走了一大包熏肉。




柴沟堡熏肉制作的秘方和加工的程序
在柴沟堡这个古老的小镇上出现了一家又一家的熏肉铺子。在众多的熏肉铺子中,最有名气的就是郭玺熏肉,前段时间去柴沟堡也有人推荐冯枝熏肉。





郭惠明是郭玺的第四代后人。郭惠明夫妇的熏肉店是柴沟堡最大的熏肉店,老郭的妻子已经将郭玺熏肉的精髓彻底掌握,每天她负责熏肉店的熏肉制作和销售。郭惠明夫妇的熏肉店最忙的时候要从早上6点开始煮肉,每天要煮十几锅。遇到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的熏肉奇货可居,想买肉要排队,到中午的时候就没有了。
郭玺熏肉之所以好吃,郭惠明总结为三点:第一个是调料的配法,第二点是火候的掌握,第三点是操作要到位。





郭玺熏肉的第一道工序是选料。选料从生猪时就开始选,要求生长在八个月以上的猪,也叫隔年猪,这个猪生长期长肉质好,而且是耐煮吃火。
制作熏肉要选用带皮的二等猪肉,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五寸见方的大块,厚度寸半为宜。
郭玺熏肉虽叫熏肉,但其实是以煮为主。将切好的肉码入锅中,添水加料,大火煮开。加调料是很关键的,郭玺熏肉用的是自家配方,至于这些配方的具体内容,外人很难知道。
但据张卫的文章透露,柴沟堡食品公司的老技工曾介绍了熏肉的配方。这个配方是这样的:以百斤鲜猪肉用作料计算,花椒四两,大料二两,桂皮半两,丁香五钱,装入白布袋;茴香一两五,砂仁、肉叩各五钱,另装一布袋。酱油六斤。而加工程序是,先将切好的肉块码入锅内,先放脊肉,再将肥、瘦肉分别码在上面,即可放水加作料,然后将锅盖严,用旺火烧开,切勿跑气,大约半小时左右再放入甜面酱和酱豆腐。然后将锅焖好,以使肉皮一齐烂,调料入味。需半小时翻一次锅,煮两个半小时即可。出锅后即可用熏锅熏。熏肉,以用柏木烟熏为最佳。熏时先将肉放在铁箅子上,肉要码平整。柏木要削成末屑,易于燃烧冒烟,锅要盖严实。头锅需四、五分钟,二锅可减至二、三分钟,即可出锅。





而郭惠民说郭玺熏肉,下锅煮熟过程大约是用两个半小时,这两个半小时里头 要做到大火消锅,中火和停火,进行焖,这四步缺一不可,而且必须得操作到位。 如果要是掌握不好,如果煮的过火了,回出现皮肉分离,肉就烂了,那个出来以后又不好看又不好吃。
“在煮的过程中要做到三翻五扣,整个要翻三次,往下按五次。在这个蒸煮过程中,用两个半小时过程中,要做到肉前边的翻到后边来,左边的翻到右边去, 上边的翻到下边来,要使肉在这个锅中的位置整个要发生一次变化,如果重叠, 重叠的地方就煮不进去,如果火候掌握不好,肉里面的油脂渗不出,调料进不去,再个是皮里胶着呢,渗不出来,只有这个火候掌握好了,操作到位了,这个肉才能煮出来以后,肉香而且皮呢,皮也松嫩,做到也就是肥而不腻,瘦不塞牙。
肉煮好了以后就可以熏了,郭惠明沿用从祖上流传下来的柏木熏肉技艺。熏肉时,需要将锯末状的柏木碎屑充分燃烧。烟的大小更要精准控制,燃烧充分后,要灭火,只用烟熏。肉放在铁箅子里熏的时间其实很短,夏天五六分钟,冬天三四分钟即可。






郭惠民说:“熏制的过程中,不能火大了也不能火小了,要适中,适中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在这个柏木末里边冒出白烟来,立即封火,封火以后,大约是焖5到10分钟。冬天的时候可以时间少一点,像夏天必须得焖好,只有焖到,那些苍蝇不往上面爬,能够延长保存期。
郭玺熏肉独家秘绝,连传三代,后人才交给旁人。后来随着技术的推广,作坊增加,统称之为“柴沟堡熏肉”。柴沟堡熏肉自清乾隆年间问世,至今仍为宴席肉食之奇葩,馈赠亲友之上品而名扬塞外,还被作为全国特色名食,载入《中国食品大辞典》。
刚出锅的熏肉,红紫紫、颤巍巍、亮光光的肉皮上冒着晶莹的小油泡,色、香、 味、俱佳,吃起来香醇可口,回味无穷。
在怀安县一带,人们逢年过节,常会买上几斤柴沟堡熏肉。外地来的客人,也总带上几块熏肉,尝尝鲜。




郭玺是怎样成名的?
柴沟堡熏肉没有郭玺烹调技艺成名于前,也不会有熏肉飘异香于后,郭玺之于柴沟堡熏肉的功劳太大了,那么郭玺的烹调技艺是怎样炼成的?又是如何让郭玺熏肉出名的?
孙义曾在《熏肉飘香话郭玺》一文中对郭玺有过详细的介绍。
郭玺出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柴沟堡一个小商贩之家,其父郭万贵每日肩挑“八股绳”叫卖于街巷,以微薄收入养家糊口。终年辛劳,难得温饱。在郭玺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卧病不起,家中十分拮据,连吃饭都困难。
“穷家孩子懂事早”,待郭玺刚l5岁时,家境仍无起色,他便开始学艺谋生。他先后学过泥瓦匠和毛毛匠,后在l8岁时到柴沟堡他到“兴茂店”商号当炊事“小伙计。






郭玺入厨学艺,“三年学艺,二年打杂活”,挑水拉风匣,洗锅刷碗,没完没了。在学艺的第三歌年头,师傅因故他走,郭玺便开始挑“大梁”,又恰巧新春铺内大宴宾客,饭菜当然十分讲究。对此技艺半生不熟,而又刚强好胜的郭玺便恐慌起来。“手艺不高,砸了锅,脸往哪里放?”他左思右想,进退维谷。后来猛然想到本堡厨行老前辈徐大福,于是决定向徐老问艺求教,以解燃眉之急。但他与徐老不熟识,又苦于无人引荐,可时间不等人,于是便鼓足勇气携带礼品径直登门拜见。
第二天宾客纷纷登门,菜肴紧张烹制。当他看到徐老精湛高超之技艺,灵巧之双手,铲行勺舞,钩走刀飞,郭玺便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晚即叩头请求收下“徒儿”。经过两个春秋的精心学艺郭玺终于在22岁时一举成名,成为塞外一代名厨师。烹饪精妙,肴馔双成。菜肴烹调十六法:烹炒煎炸,烧烤爆熘,焖烩煨炖,蒸煮熏煸,样样精绝。其最拿手者为“罐菜”八大碗,糖烩百合、红烧肉、葱烧海参、蘑菇炒肉片、炒海茄、馏丸子、炖猪肘等。十六法可烹制近百样菜。在馔食上最闻名享誉者为馄饨、烧麦、插酥火烧、水晶包子等。妙手绝招,灵心巧制,食之令人赞不绝口。
郭玺在烹调技艺成名后,就想将厨工烹调技艺再用到熏制肉食上,超过当时最有名的“义盛源”。熏制肉食,最好有自己的作坊,以防掣肘于未然。恰好在他22岁时,其父和他人合伙开了一年肉铺,铺名“玺运和”,因营业不佳而倒闭。有此基础,于是他便与父计议决定,再自家独营开肉铺,铺名“玺和元。”天道酬勤,经过长达三年的“观察”、“体味”与“品香”等一系列实验活动,终于创制出色香味融于一体,别有风味,独具一格的郭玺“熏肉”来。
他首先采众家特别是“义盛源”之长,而神用自己独有之一烹调技艺,二者熔于一炉,创腐三(焖、煮、煨)熏二(气、烟)毕其功于一役之烹制法。他曾说:“我是厨师开肉铺,熏制的肉品必须是厨师的香和味。而这香与味,还要与别家不同,是‘玺香玺味’。让人一看,一嗅,一品尝即知是郭玺之肉。”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郭玺经过反复的观察、体味和熏制实践,终于找到了成功的关键和奥妙。他常说:“手艺好学,‘绝品’难得。得了‘绝品’,才能超过他人。”烹制工艺别开生面,“绝品”独此一家,是同行们所无法企及的。有完美的工艺程序,还必须有精到、细密的规范操作。工序上马虎、草率、“越等跳级”,固然有损于色、香、味,但制作不精细也保证不了郭玺熏肉之特色。他在传艺时一再告诫新学者:每道手(每个程序和每个程序中之每一个环节)都要留心,它各有各的作用。都是用火,猛、急、缓、徐不但有别,而且还必须恰到好处。焐和焖不一样,炖与煨又稍有差别,熬有熬的规程。工序上必须做到“精细”二字。

为了保住郭玺熏肉之名牌,他晚年总结经验,以示家人和徒弟:“肉下锅后要经五烹三煮和拌、搅、翻、转、浇、压、撇、揭等制作环节,缺一不可。”技艺再高超,制作再精细,原料、佐料不过关,亦难制出精品。所以一切佐料他都精选上品,宁缺毋滥,而且份量投足。当年柴沟堡佐料不合格,他不惜耗费从外地购进。花椒、八角,购自宣化;黑酱,专购之于张家口“生茂号”商店;柏木来自蔚县等。购猪也十分讲究,他常说:“晚相媳妇,早看猪”。在宰割上他力抓平、浅、快、瓢洗、捋挤、尽净和开整等几个环节,严格以求一丝不苟。由于严把原佐料、制作与质量三关,使郭玺熏肉,品味最佳,成为百年珍品。



郭玺熏肉是闻名全国的美食,郭玺自己创出腐三(焖、煮、煨)熏二(气、烟)烹制法。郭玺曾说:“我是厨师开肉铺,熏制的肉品必须是香和味要与别家不同,让人一看、一闻、一品尝就知道是郭玺的熏肉。”由于郭玺的精心钻研,他的熏肉在与强手的竞争中常胜不败,以至于出现了“飘香熏肉知多少,惟有‘郭玺(肉)’入万家”的局面。



当年柴沟堡是边塞的重镇,往来的客商较多,商业较为发达。就在这个小镇的南大街上就有好几家饭店和肉食店。郭玺是位肯于创新的人,他为了自家的熏肉独占鳌头,在总结了前人制作熏肉经验的基础上,除了在制作工艺上加以改进外,还采用柏木熏制。这样生产出来的熏肉,正如《怀安县志》所总结的那样是“色泽鲜艳,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喷香可口,营养丰富”。


不仅如此由于用柏木熏制还使得熏肉具备了“夏季蚊蝇不恋,伏天储存一周不变质”的特色。因而成为“名驰省外,以之分赠亲友,无不交口称赞”的地方风味食品。有记载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时,慈禧和光绪御驾西迁,途经怀安时,怀安知县敬献的御膳就是“玺和元熏肉”慈禧品尝后颇为赞赏,随即被列为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