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兴园

  • 更新时间:
  • 地址:
  • 电话:
  • 荣获:
  • 颁发机构:
  • 人均:

南堂川菜是川菜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川菜大融合时期的产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味蕾刺激的追求越来越高,一时间“麻辣”两字已成为川菜的代表词,世人提及川菜,已不知川菜的融合并蓄,“千香百味,一菜一格”的丰富内涵及历史传承。 南兴园以传统高端川菜为主打,通过高超手艺演绎传统川菜中的多种技法,完整呈现传统川菜丰富多面的味型。


招牌菜

九色攒盒

叙府广肚


当代社交,凑一个十人饭局真的很难。

日料法餐好说,Omakase、tasting menu啥的一人起做,但很多厉害的中餐厅,人少真的不好点菜,所以谢谢造洋饭书粉丝群的同学,谢谢陪我去吃一直想吃的馆子。

南兴园

南兴园在湖南路的老店,我去吃过两次,新店迁址搬进淮海中路的别墅里,装修看着更高级,其实门槛是降低了。

原先不接生客,只做包厢包席,现在一楼加了散桌,两三人也可以点菜,可要吃出南堂川菜的气势,还要多凑几个饭搭子。

这次一共11人,我用马爹利小蓝书预订,邓师傅提前写下菜单,餐标¥1430一位(不收服务费、还送酒畅饮)。

这个人均在上海吃日料就是个起步价,川菜也能卖到这么贵吗?

1/15

七色攒盒

小时候装糖果点心的攒盒,变成凉菜食器,打开来一共九品:

蒜泥白肉、红油腰片、天府皮蛋、泡椒凤爪、麻辣鸭舌、酱酥桃仁、姜汁菠菜、秋葵和香菇。

攒盒的设计很妙,合则适合拍照,分则摆满全桌。

推荐从蒜泥白肉开始吃,打乱次序也没关系,香辣、酸辣、麻辣、蒜香、姜味……都是一两口的分量,舌头马上进入兴奋状态!

2/15

叙府广肚

叙府是宜宾的故称,广肚就是广式花胶。

加上宜宾芽菜与香菇肉末爆炒,给宜宾燃面做浇头,一筷子嗦入市井气,又有花胶的粘嘴滑糯,确实是全面实现小康了。

3/15

马爹利香烤牛肋骨

南兴园老店的招牌之一,今天吃的是小蓝书限定版,牛肋骨先卤再炖,炖完再烤,外皮焦脆内里酥烂,还多一味干邑酒香,夹起一块蘸辣子,一点不塞牙。

如此大分量,桌上转了两圈也就清盘了,吃南兴园果然要人多才行。

4/15

开水白菜

以肉骨蔬菜熬汤,用肉茸过滤毛汤,吸附汤中悬浮的杂质——这一技术,在法餐里叫Consommé,在川菜里叫“扫汤”。

澄澈淡如白水,不失清鲜。

紧跟大荤之后,收敛平胃。

5/15

宫保鸡丁

从高中食堂吃到上班盒饭,宫保鸡丁还能吃出什么花来?

我觉得以前吃的可能是「酸甜花生鸡」,川菜所谓的「糊辣荔枝味」这才刚有点明白,糊辣麻香、稍许酸甜。听说宫保鸡丁是厨师考试的等级测试菜,火侯与调味配比都要精确,这一盘可算作标准答案。

6/15

雪花虾淖

脱胎于老川菜里的雪花鸡淖,以虾代鸡。

黑虎虾去壳挑筋,用刀背锤打,加蛋清搅揉,下锅翻松炒散,成品状如白云,口感细嫩幼滑,像含入一口豆花,吃虾不见虾。

7/15

豆渣猪头

这道菜不在菜单里,是我自己加钱提前订的隐藏菜品。

即使在上海群里看过照片,猪猪本猪登场上桌时,所有人还是被震住了,应该放个 iPhone Plus 在旁边,才对比得出这猪头有多大!

猪猪在桌上巡回一圈,供大家瞻仰拍照,接着浇上红润油亮的猪油豆渣,根本无需用刀,用勺子即可划开。

猪脸比蹄花更耙更糯,又不像肥膘肉糊油,这一口下去,下一句忍不住要说声过年好!

8/15

大蒜子烧鳝段

去骨鳝段,汤汁浓滑,均匀挂上,辣度尚可,丝瓜和蒜头也很好吃。

南兴园的菜真的称得上“盆满钵满”。

9/15

锅巴肉片

上面是肉片蔬菜汁浇淋下去,现炸锅巴响起噼里啪啦,还没吃呢,耳朵先享受ASMR。

锅巴香脆,过汁也不塌软,这道的「大荔枝味」比「糊辣荔枝味」更甜些,区别在糖醋调味的配比。

10/15

椒麻蒸东星斑

u1s1无意引战,川菜做鱼是很难赢过粤菜,邓师傅取长补短,有了这一道川广联名的椒麻蒸东星斑。

鱼肉断如蒜瓣,椒麻味点到即止。

11/15

红油抄手

四川厉害的街边抄手太多,这碗也只能算普普通通。

三小只抄手,调整用餐节奏,大菜们就吃到这里,往下是我最爱的章节。

12/15

干煸四季豆

四季豆煸得干爽,内芯保留了不少水分,没有重油重辣,咸度都来自芽菜。

13/15

️鱼香肉丝

也是一道食堂菜,这个肉量实在。

其实我更推荐南兴园的青椒肉丝,那个真的绝,青椒比肉还好吃。

14/15

麻婆豆腐烧脑花

原套餐没有这道菜,是我加钱升级的,一盘麻婆豆腐,参了半盘脑花儿。

难得今晚都是脑花爱好者,没有人忌口。

成都市花是蹄花儿,重庆市花是脑花儿。

三道随饭菜,配一小碗米饭。

身为中餐胃的最高待遇差不多也就这样了。

15/15

甜烧白

层叠的五花肉,包覆着糯米饭和红糖馅,还加了陈皮在里面,这种甜烧白谁不可?

这一刻,医生指导和私教训戒通通忘掉,投入高油高糖高碳水的渣男怀抱。

如果说甜品有罪恶感,什么巴斯克千层蛋糕也比不过甜烧白。

本来大家摸着肚子都不吃了,可这一碗递过来,各个又忍不住坐直再战一轮。

我很喜欢南兴园的布菜方式——

开头是一溜儿开胃小盘,接着是连续的重头硬菜,最后以随饭菜回归家常味。就是原原本本的四川菜,没用松露鱼子酱拉价格,比同等的西餐日料爽太多。

常听到「XX天花板」的说法,多少是种捧杀,不如像南兴园一样,先把一个菜系的套内面积做大一点,一栋楼还有好多层天花板呢。

天外有天,板上有板。

南兴园

上海淮海中路1728号12幢



图片


曾经,川菜是接地气的代名词,从成都人津津乐道的苍蝇馆子,到风靡全国的重庆火锅,还有那红遍全国的江湖菜,川菜的辣味里有简单的快乐。

 

近几年,开始有人说川菜并不只有辣,也可以干净雅致,真正的川菜有复杂多样的味型。为了体验“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的fine dining应运而生。

 

比如中国台湾名厨江振诚,2017年关闭了新加坡米其林二星餐厅,回国后赴成都跨界开设川菜馆“廊桥The Bridge”,又是在澳门永利皇宫开出另一川菜餐厅“川江月”,颇有把川菜带向国际之势。

 

图片

江振诚(André Chiang)

如果说法餐背景的江振诚做川菜多少带些他者的目光,那么川菜出身的本土厨师的尝试就更加值得期待。近两年间,成都的川菜大师兰桂均把“玉芝兰”分店开来了上海,在上海扎根多年的“邓记食园”也蜕变为私人筵席制的“南兴园”,更显邓华东师傅功力。


图片


这个低调的邓师傅,曾让全球摘星最多的米其林三星大厨乔.卢布松感受到传统川菜的魅力,且十分赞赏,而今,他想向大家澄清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川菜。


图片

邓华东向米其林三星大厨乔.卢布松介绍南堂川菜




邓华东


图片

上海南兴园经营者



川菜里也有高档菜——南堂川菜






被选中受训,与南堂川菜结缘




邓华东最初的理想是当兵,因为年龄超了一个多月,他遗憾地跟这个理想擦肩而过。知青回城后,他被分配到成都市饮食公司的一家中档餐厅做服务员,只干了一个星期就不干了,领导被他磨得没办法,只好让他去厨房帮忙。


邓华东个子大、力气足,拆猪、剁肉、劈猪头、做冰糕、卤鸭子等活儿都能包揽下来……几个月下来,厨房的师傅都喜欢上了这个能干的小伙子,他也对烹饪渐渐产生了兴趣,开始扎扎实实地练基本功。


当时,邓华东所在的单位是市级单位,厨工第一年的月薪是18.5元;第二年是22.5元;第三年才能到34.5元,可他只用了两年就拿到了34.5元。


那是因为,邓华东22岁那年,成都市饮食公司举行了一次轻工大比武,其中一项便是卸骨。这对邓华东来说就是小菜一碟,骨卸完后,他想,这骨头可能是拿来吊汤的,于是就顺势啪一下把骨头敲破了。之后的自选材料比炒菜,他也顺利通过了。他的这股机灵劲和过硬的基本功助他进了决赛,最后全公司100个小青年里,有十几个人提前拿到了34.5元的月薪,其中一个就是他。


同时,他也是个幸运的人,从一开始的启蒙老师,到后来师从川菜大师陈廷新,跟的师父都是川菜界的高手。


南兴园的墙上挂着一幅黑白照片,上面集结了川菜界的泰斗人物,那是当年成都市饮食公司在成都餐厅举办的号称“黄埔军校”培训班的大合影,其时,邓华东就很幸运地被选去受训。


成都餐厅是当时成都最高级的饭店,做的是高档宴席,接待的都是外宾,有许多“荣乐园”出身的大厨,其中就包括邓华东的师爷——川菜泰斗孔道生。


在成都餐厅培训期间,邓华东得以系统地学习了高档宴席菜的做法,知道了南堂川菜的由来和演变。


这个培训班里出来的厨师,要么出国,要么去其它酒楼当厨师长,发展得都不错。看着这张照片,邓华东感慨,这个场景记录和见证了川菜最辉煌的时刻,往后很难再有了。


图片

1981年成都饮食公司培训班合影




何为南堂川菜?




南堂川菜是川菜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川菜融合时期的重要代表。历史上,四川曾经历过三次大型人口迁徙,规模最大的那次,是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大量的外来人口,带动了饮食的交汇和融合。


据邓华东介绍,南堂川菜最早做的是江浙菜,与川菜无关。



彼时,一些江浙人来四川做绸缎买卖,兴旺的时候,成都有条街就叫做“江南馆”。这条街上有很多江浙人开的饭馆,起初只是自己人来吃,后来达官贵人也来吃,久而久之,去“江南馆”吃饭成了身份的象征。


而因为他们是从南边来的,成都人便称之为“南堂菜”,因其用料讲究、菜做得精细,渐渐便成为了高档菜的代名词,当时,对高级餐厅的称呼就是“南堂”。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南堂菜吸收了其它南北菜的一些元素和本地食材,例如清末的荣乐园,将当时官府鲁菜的基础加了进去,也将麻婆豆腐、夫妻肺片这样的四川本地菜融了进去。慢慢地,“南堂川菜”成为了川菜高级宴会菜的一种流派。


九色攒盒

图片

第一道是传统川菜中的冷菜——龙凤宝盒,又叫【九色攒盒】。九种食材、九种刀功、九种烹制方法、麻辣鲜咸软硬脆等味道,都汇聚在这一个精致的食盒里。



图片


邓师傅1988年从四川来沪时带来了这漆器盒,庋藏多年,直到近几年决心做传统川菜,这宝盒才重见天日。这道冷菜,主材分别是:兔肉、皮蛋、黄瓜、腰果、蘑菇、牛蛙、青菜、鸡肉、腰片。九种食材,九种刀工,九种烹饪方式。要说川菜百菜百味,一菜一格,莫过于是。




开水白菜

图片

第二道【开水白菜】,当然不是一碗开水。说起这道菜可厉害了,它是用鸡、鸭、火腿、肉骨去熬汤。熬这锅汤不能大火,只能用起鱼眼泡那样状态的小火熬制。再用川菜的一种特殊“扫汤”技术,以一遍猪里脊肉、一遍鸡脯肉剁碎去扫汤,去除杂质。这一锅经过12小时熬制、过滤5次而炼制的“开水”,讲究的是「清」



竹荪肝膏汤


图片


众人皆知老邓有一道牛逼菜式叫做“开水白菜”,这道肝膏汤便是与开水白菜同汤底的另一个版本。


这清汤便是最花功夫的部分。先用鸡、鸭、火腿和肉骨小火熬制6小时,取其汤汁去掉表面油花,再用瘦肉扫汤。所谓扫汤即是用肉打碎加入汤中煮熟,令瘦肉吸取汤中油脂,随后捞起瘦肉,过滤汤汁。邓师傅的这道清汤在用猪瘦肉扫汤之后,还需用鸡蓉再次扫汤。两次扫汤之后,用鸡胸肉团成团“醉汤”一到二小时。最终鸡蓉吸足了汤中油水和杂质,同时也慢工熬出诸多鲜味。成品的话,只能用四个字形容:“鲜味已极”。


肝膏的处理也不简单。猪肝要用小锤捣碎除筋,用纱布把细小的肝粒过滤掉,只留肝酱。这样的处理,自然是“入口即化”的。


叙府广肚

图片

第三道【叙府广肚】在选材上可能算这桌私人订制席上的贵菜了,但它们绝对不是主角,主角则是邓师傅的功夫。鱼肚选用的是深海鱼的鱼鳔,,配菜银芽每一个都是掐头处理。


锅贴虾糕

图片

第四道【锅贴虾糕】真可谓是只见虾蓉不见虾,加上酥脆的糕底,松软松脆二合一。


雪花鸡淖

图片

第五道【雪花鸡淖】是四川地区汉族传统名菜。看着像豆腐,入口轻盈,其形状好似云朵,又似积雪堆叠。用鸡糁、蛋清、湿淀粉调制成浆,以软炒烹制法成菜


宫保澳带

图片

第六道【宫保澳带】其实是川菜宫保鸡丁的改良。澳带的口感和鸡肉相似,因为已经有了雪花鸡淖就不适合再来一道鸡肉,改用澳带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川汁桂鱼

图片

第七道【川汁桂鱼】是用滚烫的热油一遍一遍淋在鱼上,而非把鱼放入锅内油炸,汤汁的色泽看似番茄汁,其实是用泡椒熬成,口感酸甜,却没有一丝辣味


蟹黄凤尾

图片

第八道【蟹黄凤尾】又是一道功夫菜,从煮熟的蟹中将蟹黄蟹肉手工拆分,蟹黄与蟹肉的比例要分别的刚刚好,才不会给人感觉腻。蔬菜中被吸满了蟹黄的鲜美。


麻婆豆腐

图片

第九道【麻婆豆腐】邓师傅用的是卤水豆腐,又称胆水豆腐,相比嫩豆腐,延伸出的味觉更有深度。“豆腐起锅三道芡。” 勾芡是把热量包裹,我们从外表看来豆腐上桌是没有一点热气的,但是千万不可耐不住一大勺下去,里面可是非常烫心。


豆渣仔鲍鸭

图片

第十道【豆渣仔鲍鸭】豆渣要经过洗、炒、煮三道工序,而鸭子拆骨,表却不破。入口豆香四溢,鸭肉肥美酥嫩,相性极好。正合了邓师傅在纪录片中所言:多少川厨,受了多少委屈才积累下这些经验……


甜烧白

图片

第十一道【甜烧白】这是一道甜甜的点心,这也是一道川菜,又是一道功夫菜。将五花肉切成5厘米长、3厘米宽、0.5厘米厚的夹层片 ( 第一刀切到皮上,不切断,第二刀切断 ),每片肉中间夹上一份炒熟的豆沙,装入蒸碗,4片一组,成万字形,再填入糯米饭,隔水蒸至熟透。吃时翻扣入盘,洒上白糖,口感是绿豆沙一样甜丝丝。


叶儿粑

图片

第十二道【叶儿粑】算是遍及四川城乡的风味名小吃了,因其制作时用巴叶、玉米叶等包裹蒸食而得名。制作这样一道小吃,工序也是非常讲究。从选米配比、浸泡、磨浆吊干、制皮、包馅、包叶、蒸制才能到最后成品。


红油抄手

图片

第十三道【红油抄手】四川的汉族特色小吃。抄手是四川人对馄饨的称呼,馄饨在全国各地均有制作,红油抄手是最为著名的品种之一。红油香,柔嫩鲜美,汤汁微辣浓香。




传统川菜「南堂包席」讲究粗菜细做、细菜精做。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川菜菜谱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菜式都是不放辣椒的,而且川菜也有「百菜百味、一菜一格」的传统,当年用料之精良、工艺之繁复,都是现如今快餐年代所无法体会的。


四十多年来,邓华东没有离开过灶台,如果不是为了接受采访,他还如往常一样换上厨师服,待在厨房里,有包席的客人相邀,他也会出来坐一坐、喝杯酒,给大家讲讲这些菜的故事,看到食客们露出满意的表情,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师爷曾说,厨师这个职业就是‘火中求食’,是苦行是勤行也是个有文化的行当,饮食的“饮”有两层含义,除了“饮”,还有“引”,好的厨师要懂得引导顾客去懂得饮食的文化、食物的精妙,那么‘吃’才更有意义,厨师才会更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