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经音乐(文昌洞经古乐)

  • 项目编号:
    Ⅱ-128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洞经音乐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的汉族、白族、纳西族群众中,它原是一种道教礼仪音乐,因以诵唱《大洞仙经》经文为主要内容而得名。其音乐曲调十分丰富,每个流传地区都有独立成套的各类曲调,数量四十首至百余首不等。
  文昌洞经古乐又称“洞经音乐”,是祭祀文昌帝君时演奏的一种民间音乐。它最早起源于南宋乾道年间梓潼县七曲山作为文昌祖庭的大庙,初时名为“檀炽钧音”,后因弹演《文昌大洞仙经》而改称“洞经古乐”。文昌洞经古乐流传于四川省梓潼县七曲山文昌宫及县城周围的善堂、斋堂,在当地民间影响十分深远。
  文昌洞经古乐主要在弹演《文昌大洞仙经》时作为伴奏音乐出现,它有多种曲牌,可分为大乐曲牌、细乐曲牌和锣鼓经曲牌三类。大乐曲牌主要由吹打乐器演奏,细乐曲牌主要由丝竹乐器演奏,锣鼓经曲牌则由多种打击乐器演奏。大乐和细乐主要用作各种仪式活动的伴乐,也可作为经腔之间的间奏。锣鼓经主要用于开坛、收经,或在各类经腔及大乐、细乐曲牌结尾处起衔接作用,也可用作诗文吟诵时的背景性伴奏。音乐风格舒缓淡雅,格调虔诚庄严,令人肃然起敬。文昌洞经古乐的代表性作品有《文昌赞》、《正行香》、《雁鹅过青天》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昌洞经古乐逐渐走出寺庙,步入民间,对其他民族音乐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与传统宗教密切相关的一种民间音乐,它是中国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目前,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农耕文化习俗逐渐打破,年轻一代的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与传统民间信仰联系在一起的文昌洞经古乐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传承发生严重危机。增加保护力度,最大限度地减缓这一民间古乐的衰亡速度已成当务之急。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梓潼县

保护单位:
梓潼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