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琴艺术

  • 项目编号:
    5-Ⅱ-2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江西,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简称赣,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

古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为琴棋书画之首,八音之尊。    江西古琴与江西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宋代江西能琴文人极多,如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陶渊明等。其中,欧阳修是宋代江西文人琴家之杰出代表。欧阳修的琴论思想主脉“琴以载道”与他的文论思想主脉“文以载道”相应。欧阳修称琴为“有道器”,这正是对“琴以载道”的琴乐思想的最好诠释。明洪熙乙巳年(1425),中国第一部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神奇秘谱》集成于江西南昌,作者为宁王朱权。

江西琴派演奏技法特别丰富,江西琴派与两浙琴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江西派以琴歌为主,如欧阳修的《醉翁吟》、陶渊明的琴歌辞《归去来辞》,琴歌与古琴演奏相互配合,强调琴乐与唱词一字一音的配合。

历史渊源

江西琴艺历史悠久。在江西贵溪仙水岩悬棺墓葬中,人们就发现了两件战国时期的十三弦古琴。东晋时期,江西籍诗人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典故。到了宋代,江西弹琴者众多,形成了与京师、两浙三足鼎立的江西琴派。宋代政和年间成玉涧在其《琴论》中说:“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可见,在北宋政和以前,就已经形成的了具有不同演奏风格的江西、京师、两浙三个古琴流派。明朝后期江西古琴艺术逐步衰落,至清朝渐至衰败,近代江西虽不乏古琴大家,如清末民初彭祉卿先生,江西庐陵人。

主要特征

江西琴派演奏技法特别丰富,在南宋时成为一个盛极一时的主导潮流的流派。这一流派在南宋灭亡后也随之衰败。当然,衰败并不等于灭亡。上述三大流派中,明清两代尤以两浙派为盛。其实,两浙派在宋代是继京师派和江西派之后兴起的新的古琴流派,两浙派的主要艺人如南宋末年的徐天民等都是在初学江西谱的基础上改学两浙派的。他们创作了大量新的琴谱,奠定了两浙派兴起的基础。江西琴派与两浙琴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江西派以琴歌为主(欧阳修的《醉翁吟》、陶渊明的琴歌辞《归去来辞》),琴歌与古琴演奏相互配合,因此,强调琴乐与唱词一字一音的配合;两浙派以纯乐器演奏为主,认为一字当一音为俗调,特别注重古琴的独奏旋律,并借鉴了京师派与江西派的优点,又将儒家的思维方式引入古琴,使琴声承载了儒学的文心,形成了“质而不野,文而不史”的雅化了的两浙琴派,并逐渐代替了相对俚俗的江西琴派。这个代替,也意识着琴乐与歌乐的分离。

重要价值

江西古琴可谓中国古琴艺术的主线,无论从理论和美学都是集大成者,沉淀了中国古代文人在艺术及人生上的价值追求,传达着中国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理想,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化研究价值,其价值无论是当代还是对后代都极具深远的影响。






申报地区或单位:
青山湖区

保护单位:
青山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