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啷当

         金坛啷当,常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
        金坛啷当是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说唱表演艺术主要流行在金坛直溪镇的建昌村、金城镇白塔村、后阳村及周边地区。
          啷当何人创始,其说法不一。有一说是嘉庆年间,南京城中的孤老盲人大都集中于瞽目院,清末民初瞽目院解体,盲人分散各奔东西,往东南方向的盲人除少数流往浙江,大部分在金坛、丹阳、丹徒等地落户,这些盲人从此以说唱维生,延续下来。另一说是太平天国时,金坛后阳南垫村有一叫潘永福盲人,为糊口度日,将祖传小调配上一些吉祥之词沿乡卖唱。太平军首领觉得唱曲动人,便发给其一枚通行牌,允其到各营寨巡回演唱,很受太平军的欢迎。从此盲人纷纷效仿,并加以丰富。
   金坛啷当以说唱形式出现,“说”除了和铺叙,还有散白和板白之分。散白象话家常,编排入情入理,生动贴切,常用古语和俗话作为结论;板白则要求上板押韵,形成气势,用于说唱的高潮或结尾。道白讲究合板与接口,铺叙夹带打趣和插。唱是啷当艺人的基本功,也是评价艺人水平的基本功。演唱形式及其曲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和乡土气息,表现多以单口为主,也有对口或群口,有说也有唱。曲调主要是以啷当调为主,用一个上下句或四句作为基本曲调的反复,旋律与语言声韵格律结合很密切,起伏平稳,演唱的速度较快。啷当调以正板为基础,有呤板、数板、行板、急板、散板、哭板等10多种板式,吐字重“喷口”,行腔干脆利落。演唱时使用竹竹板扎板和竹棒等辅助道具在两句或四句换气处击点渲染气氛。
   金坛啷当起初多是段子,较有影响的是《白马驮尸》《十张台子》《三十六个码头》等。后来啷当的唱腔还被运用到地方戏剧中,主要的几本戏有《素三娘磨房产子》、《林漫天》《陈士美不认前妻》《赵五娘进京》和《包公》等。
   1962年,曾由一些社会艺人发起将金坛啷当改为金沙剧代表剧目为《借兰衫》、《刘三姐》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了演出。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金坛啷当的艺人曾有复出,他们以盲人会的形式,组织召集啷当排练和演出活动。近年,所从事的艺人都已进入高龄,有的已经谢世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

保护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