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庵咒道教音乐

  • 项目编号:
    5-Ⅱ-5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普庵禅师(公元1115—1169)姓余,字印肃,慈化人,系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三代传人。其开示与神迹,广行于教界民间。普庵精通梵文,以梵文译为汉字作咒,世人称之为《普庵咒》或《释谈章》。与众多赞呗、偈颂、佛曲所不同的是,《普庵咒》唱诵的是咒语, 主要作为寺庙中早、晚课修持和溯望仪式念唱的内容之一。慈化寺院唱诵《普庵咒》长期受江西民间音乐影响,显示出本地音乐风格,逐步为古琴派“江西谱”参改而用。明代古琴谱《三教同声》也是采用了当时寺院中流行的诵讽曲调,载录琴曲《普庵咒》。《普庵咒》琴谱全曲分佛头、起咒、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佛尾六部分。曲调雅畅清逸,质朴平实,颇有庄严肃穆之感。

历史渊源

普庵禅师(公元1115—1169)以梵文译为汉字作咒,世人称之为《普庵咒》或《释谈章》。与众多赞呗、偈颂、佛曲所不同的是,《普庵咒》 唱诵的是咒语, 主要作为寺庙中早、晚课修持和溯望仪式念唱的内容之一。慈化寺院唱诵《普庵咒》长期受江西民间音乐影响,显示出本地音乐风格,逐步为古琴派“江西谱”参改而用。明代古琴谱《三教同声》也是采用了当时寺院中流行的诵讽曲调,载录琴曲《普庵咒》。在近四百年的传习过程中,由历代琴人或加工,或缩减,或变奏,因而演变成今日三种普庵咒琴曲:可配以辞咒诵唱的二十一段《释谈章》,可配以辞咒诵唱的十三段《普庵咒》,以及纯器乐化的琴曲《普庵咒》。

主要特征

佛教音乐《普庵咒》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但都具有音韵畅达、节奏自然的音乐特质。在大部分僧人心里,《普庵咒》具有“荡涤邪秽、安心怀护”的作用,因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得以一代代绵延传承,发展升华,经久不衰。

《普庵咒》节奏平稳,使用了较多的撮音,帮助音乐造成了古刹闻禅、庄严肃穆的气氛。曲式上不同于一般琴曲,有些类似于丝竹曲中曲牌联结的形式。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除首段的引起之外,每段的后半段都出现了完全相同的曲调,听起来回环反复连绵不绝。

《普庵咒》有佛教音乐所特有的宗教气氛,古雅、清净、庄严、肃穆,曲调优美且深沉,能使人沉浸于光明祥瑞、清净安宁、庄严肃穆的情感之中,收摄浮躁涣散的心神,从而引发出潜移默化的宗教体验。

重要价值

历史价值:《普庵咒》从南宋的慈化寺院吟诵曲调发展为历代文人琴曲,在普禅师祖庭及至海内外寺院、民间艺人中广泛流传,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衰。如今,宜春民间广泛学习琴曲《普庵咒》,成为当地一大文化特色。

艺术价值:《普庵咒》全曲构成一个自然的旋律,犹如天籁与地籁的悠扬肃穆,令人自然进入清净空灵的境界,并能与普庵禅师有求必应的菩萨精神感应道交。它用极为单纯的曲调及手法,表达出一种宁静而又畅达的直通心灵的宗教情感追求。

社会价值:1、《普庵咒》音乐是十分“灵验的音声”,具有驱鬼、驱邪和安神、悦神的功效。因此,在“净街”仪式、“净宅”仪式、丧葬仪式和“祭神”仪式中一定要演奏这首乐曲。2、《普庵咒》音乐流传的时间十分久远,流传的地域非常广泛。《普庵咒》及其变体以及同名异曲以多种音乐形式被广泛运用,在全国多个省份及台湾、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申报地区或单位:
袁州区

保护单位:
袁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