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什锦

  • 项目编号:
  • 类别:
    曲艺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浦江敲什锦,又称“浦江什锦”,在清朝时就已经很流行了。清咸丰、同治年间,李源莲塘沿农民画师李维贤随太平军作画,曾创作风俗画《坐唱班》一帧,现存浦江博物馆,可见当时什锦在浦江已十分风靡。据1985年秋调查,从清朝同治初年到1969年,我县产生过不同剧种的什锦班在一千班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浦江什锦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继续流行于民间,1964年城隍庙菩萨开光,聚会的什锦班就达120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浦江什锦这朵古老的艺术奇葩,在浦江首届文化节,在历届浦江·中国书画节等重大庆典活动中大放异彩。目前,浦江什锦仍有100余班活跃在浦江城乡。
浦江什锦的曲种有高腔、昆腔、徽戏、乱弹、滩簧、时调等,四十年代后在马剑、平湖等乡出现京戏和越剧什锦。其艺术表演形式多样、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一般分正吹、副吹、鼓板、三弦、小钹、小锣等,除正吹不唱外,其余都分唱不同的角色。所用乐器,一般有先锋、笛子、梨花、吉子、徽胡、月琴、大钹、小钹、大锣、小锣等十几种。
浦江什锦班也时兴斗台。每逢庙会、神像开光、庆贺丰年等等,什锦班均要聚会斗台。演唱剧目根据不同的场合有严格区分。凡是喜庆场面、小孩满月、生日寿诞、春节迎龙灯时,什锦班都按不同寓意与内容选择表演节目,民俗色彩浓厚。
浦江什锦历来是江南戏曲发展史的重要一页,它不仅是浦江曲艺文化史的主要内容,更是研究江南戏曲史的重要依据。由于它包含地方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民俗风情,地方特色浓厚,民族审美意识十分突出,对于研究民族音乐、民族艺术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浦江什锦融汇江南众多民族器乐、民间曲调、民间戏曲,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在曲艺领域自成一体。它并与戏剧等其它艺术表演形式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重要作用。
目前,浦江敲什锦传承人众多,但真正具有传统真才实学的甚少,传承危机不容忽视,现有代表性传承人黄有宪,自幼师从黄竹岩学什锦中鼓板,后学笛子、板胡,水平较高。2008年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批传承人。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浦江县

保护单位:
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