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客家祠堂营造技艺

  • 项目编号:
    5-Ⅷ-12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瑞金是重要客家聚居地,客家族群中既有先客,又有后客,既有向外播迁者,又有自外回迁者,故语言习俗、风土人情等文化特征分外多姿多彩,建筑特征也因此打上了客家先民历次南迁和闽粤客家人回迁的烙印。

瑞金客家人极为重视宗族礼仪,客家祠堂数量多达上千座,密布在全市各乡镇。像九堡密溪这样一个3000多人的古村就排布着大大小小36座祠堂,村中央还有着并排的“五祠朝南”奇观。

客家祠堂外形飞檐峭壁,青砖灰瓦,风火墙高峻突兀,气势雄伟壮观,是凝聚宗族人心、祭祀先祖恩德、激发后人进取的重要场所。

历史渊源

客家祠堂的建立最初可以一直追溯到宋元时期。在中国的古代,祭祀祖先虽然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设立宗庙祭祖只能是君王贵族的特权,一般的庶民是没有资格建宗庙的。

到了宋朝,因为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和势利的扩大,再加上张载、陈颐和朱熹等理学家大力提倡祭祖敬宗收族、重建宗族制度等封建家族的建设,所以祭祖的宗庙——祠堂开始在民间出现,而到了元朝,祠堂在民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宋元时期又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时期,客家人口大量增加,搬迁到客家地区的宗族开始建立早期的祠堂,但这一时期的祠堂数量比较少。到了明朝,统治者对祭祖礼制有所放松,同时客家民系无论从数量、规模和财力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因此客家人修建祠堂的积极性更高,客家祠堂进入到了大发展时期。而在清朝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几乎“族必有祠”。

在民国时期,因为受战乱的影响,有一些客家祠堂被战火烧毁,也有少量祠堂在新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客家祠堂被毁了不少,部分祠堂因为作为生产队、学校和民居被保存下来,进入到八十年代,许多客家地区的祠堂被修复、重建,瑞金至今还有两百多座保存比较完整的祠堂存在。

主要特征

1、讲究宗族伦理顺序。

2、讲究风水和客家礼仪。

3、造型、结构及装饰精巧独特。

4、墙体材料和严格的砌法。

5、多为祠屋合一的围屋结构。

6、客家祠堂与客家民俗相依相存。

7、独特的天井。

8、客家人极为重视建造祠堂。






申报地区或单位:
瑞金市

保护单位: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