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芯子、铁枝、飘色)(浦江迎会)

  • 项目编号:
    Ⅹ-87
  • 类别:
    民俗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阁活动中由数名儿童扮作古装戏曲人物,根据剧情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阁子的铁柱和支架上,由人抬着行走。抬阁传统造型多取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昭君出塞》、《蓝桥会》、《黄鹤楼》、《打渔杀家》等剧目,造型高度在3至5米左右,阁子3层至5层不等,一般每层1人,也有的底层4人,中层5至6人,顶层1人。抬阁巡游时,一般用到4架阁子,多时可达6架甚至8架,每个阁子由4人或8人扛着前行。
  抬阁熔绘画、戏曲、彩扎、纸塑等艺术于一炉,造型优美,画面壮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民间盛行不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抬阁活动渐趋式微,农村中出现了抬阁制作技艺后继无人的状况,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浦江迎会是一种极富特色的节庆巡游民俗活动,相传它起源于纪念胡公大帝的祭祀仪式,长期流行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黄宅、前吴、通化(今属兰溪)等地。浦江迎会始于宋代,至清代达于鼎盛。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月,通化乡青山岩举行迎会活动,盛况空前。
  抬阁巡游是浦江迎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因此浦江迎会又称“抬阁”并以奇、险取胜。抬阁由会桌、抬扛、会栅、抬会人、站会小演员五部分组成,每张会桌挑选数名三至五岁活泼秀丽的童男童女扮演传统戏曲故事人物,在会桌上或悬空而立,或凌空飞舞,其造型采用传统戏曲人物形象为主体并进一步加以艺术化设计。会桌由四至十六名青壮年抬着行走,在行走中扮演者还要变换造型。浦江迎会根据“孙悟空借扇”、“劈山救母”、“姜太公钓鱼”、“三请梨花”、“借伞”、“蟠桃盛会”等会桌上的故事情节取会名,一张会桌就是一台戏。迎会时以铜铳、铁铳开路,龙虎旗、长旗、华盖等为先导,大锣鸣道,会桌和什锦班紧接其后,队伍庞大,气势壮观。
  随着时代的变迁,迎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逐渐成为节日及各种民间盛典中的庆贺活动。浦江迎会集中体现了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以民众信仰为基础的传统民间文化,保留着戏曲、杂技等民间艺术的演出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研究价值。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浦江县

保护单位:
浦江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