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周村芯子)

  • 项目编号:
    Ⅹ-87
  • 类别:
    民俗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阁活动中由数名儿童扮作古装戏曲人物,根据剧情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阁子的铁柱和支架上,由人抬着行走。抬阁传统造型多取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昭君出塞》、《蓝桥会》、《黄鹤楼》、《打渔杀家》等剧目,造型高度在3至5米左右,阁子3层至5层不等,一般每层1人,也有的底层4人,中层5至6人,顶层1人。抬阁巡游时,一般用到4架阁子,多时可达6架甚至8架,每个阁子由4人或8人扛着前行。
  抬阁熔绘画、戏曲、彩扎、纸塑等艺术于一炉,造型优美,画面壮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民间盛行不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抬阁活动渐趋式微,农村中出现了抬阁制作技艺后继无人的状况,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周村芯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传说泰山碧霞元君为山东周村常山人,农历三月初三是她的生辰。每逢碧霞元君诞日,周村人会以一系列仪式迎请她回家乡。每年三月初三至三月十五,周村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社火祭祀表演。周村人从高跷和蜡烛台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周村芯子并使之成为迎接碧霞元君社火中极为重要的一项表演形式。后来周村人又将芯子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搬到元宵节进行表演,为周村元宵节增添了一个亮点。成形后的周村芯子传至博山并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长期流布不绝。
  芯子有“抬芯子”、“车芯子”、“撅芯子”之分,又有单人芯子、双人芯子、多人芯子之分。周村芯子历来多是“双人芯子”,由上下两人组成。表演时,两位小演员化装为戏曲和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与崔莺莺、许仙与白娘子等等,而后扎缚在铁芯上,先将一根钢筋(铁筋)一端固定在牢固的基座上,紧贴着下面一人的身躯通过,再从手部或其他部位伸出,延伸至上面一人的腿和腰背部;然后再将底部装饰为花草或神台,看去恰似上面演员站在下面演员的手掌或其他景物上,奇妙无比,趣味盎然。缚在铁芯上的演员身形稳固,动作轻俏,随着锣鼓的伴奏翩翩舞动,将故事中的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

保护单位:
淄博市周村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