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莲花

  • 项目编号:
    Ⅴ-84
  • 类别:
    曲艺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温州莲花形成于清末,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浙南的温州市区、永嘉、瑞安、乐清、平阳、泰顺及台州的部分地区广泛流传。它系由道情演化而来,清末民初已拥有大量听众,并涌现出徐邦忠、吴文高、徐顺杰、李钩金等一批著名艺人。
  温州莲花的词句大多采用七字句,也有五字和十字句,一般双句押韵。演唱时,艺人往往在句中加入衬字、助词,以增强节奏,造成韵味。莲花的唱腔是在温州市永嘉县一带民间乡土音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以“莲花调”为基础,而辅以“凤凰调”及温州民歌曲调。艺人演唱时会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快板”、“慢板”、“散板”、“叠板”等板式,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温州莲花的伴奏乐器最初只有一支道情筒和一副阴阳板(即竹板),20世纪初才出现伴琴莲花,又加入牛筋琴、三弦、琵琶等,使音乐更为优美动听。
  温州莲花题材多样,传统曲目达五十余部,以中长篇居多。其中既有《大开天》、《八仙》等神话题材作品,也有《麟麟豹》、《水晶宫》等世俗题材作品,还有《刘文龙》、《高机与吴三春》、《黄三女袅与林定郎》等地方乡土题材作品,内容十分丰富。一部传统中篇曲目可演唱3至4小时,传统长篇曲目则可演唱十小时左右,需分三至四场演出。温州莲花具有广泛的民众性和很强的地域特色,是研究浙南民间文学与社会风俗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这一宝贵的地方曲艺品种已出现生存危机,后继乏人,亟待保护传承。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

保护单位:
温州市温馨瓯韵说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