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爆竹制作技艺(万载花炮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Ⅷ-86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以火药制作的烟火爆竹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爆竹记载始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书中描写了鸡鸣而起时,先在庭前爆竹,以避恶鬼的习俗。当时所谓的爆竹其实是燃烧竹筒,导致筒内空气发热而爆裂发声。隋唐后,改为将火药装入竹筒。宋代废弃竹筒,改为用纸包裹火药燃爆。南宋都城杭州已出现成串的小爆竹,俗称“鞭炮”。据《武林旧事》记载,这种鞭炮点燃后连响到底,“一爇连百余不绝”。明清两代,爆竹发展出繁多的花样,出现了双响震天雷、升高三级浪、二踢脚、飞天十响等著名品种。现代爆竹在类型和工艺上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了完备的生产体系,有单响、双响、连环响、鞭炮、排炮等多个品种和卷筒、切筒、糊底、灌泥、引火药、封眼等多种工艺技术。
  烟火又名“焰火”、“礼花”等,始于隋唐,盛于宋代,明清两代普遍流行。唐代已出现“火药什戏烟火”,可呈现瓜果、动物、鬼怪等各种图样。南宋时,架子烟火极为盛行。据《宛署杂记》记载,明代北京烟火品类极多,纸函者称为“花筒”,泥函者称为“沙锅”,竹筐函者称为“花盒”,可以显现出绶带鸟、葡萄架、珍珠帘、长明灯等各种图样。清代《帝京岁时纪胜》称当时京师的烟火“锦盒内装成数(出)故事,人物像生、翎毛、花草曲尽妆颜之妙”。烟火的色彩主要由火药加上不同的化学药物制成,如加钠盐呈显黄色,加钾盐呈显紫色,加锶盐呈显红色,加钡盐呈显绿色,加铜盐呈显蓝色等。
  我国的烟火爆竹主要产于湖南的浏阳,江西的万载、萍乡,广东的东莞和陕西的蒲城、洋县等地,其中架子烟火在宋代即已负盛名,目前较少施放,急需保护传承,以促进其延续发展。
  江西省万载县是我国传统的烟花爆竹产区,大约从18世纪中叶起,当地即已开始烟花爆竹的生产。清代道光年间,万载的烟花爆竹已“通行南北”。光绪年间,当地“男妇大小均借此以资工作”。
  清末民初,万载花炮从业人员日益增多,达到数万人,爆竹庄有近千家,在全国各地从事花炮经营的著名爆竹庄有在赣州的赣庄、在浙江的浙庄、在广州的广庄等。20世纪80年代,万载烟花爆竹业的从业人员达15万,产品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万载烟花爆竹品种繁多,有全红礼炮、大小彩炮、鸡公炮、雷鸣炮等六十多种。以响声而言,就有六响、一百响等19种;以纸之长短、厚薄而言,有三裁、四裁、九裁等规格;以结鞭形式而言,有平边、立边(俗称“顿边”)之分。万载烟花爆竹生产所用的原料土纸、火药均为本地所产,土纸为表芯纸,纸质细嫩柔软,带有韧性,火药质量也属上乘。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制作的整个生产过程由七十多道工序组成,均以手工操作,技术含量高,流程复杂。万载烟花爆竹产品无杂质且有香味,响率高,响声清脆悦耳,是人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祭祖拜佛时喜用的佳品。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万载县

保护单位:
江西省万载县南天烟花爆竹制作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