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评话

  • 项目编号:
    Ⅴ-5
  • 类别:
    曲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宜春评话,是一种介于评话与道情之间,讲唱结合、以唱为主的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民间曲艺形式。主要分布在宜春袁州区、分宜、万载、上高、高安等地。

宜春评话的演唱者均为盲人,演唱形式是单人走唱或坐唱,用宜春方言说唱。常用道具有渔鼓筒(亦称评话筒)、楠头(用竹片制成)或筷子。演唱时,艺人左臂托渔鼓筒,左手食指和中指夹楠头,有节奏地敲击筒壁,右手手指并拢拍击筒底,交叉变化可打出种种节奏。在开始演唱前或唱段的中间,演唱者亦常用双手拍打渔鼓筒,或快或慢,或疏或密,或轻或重,用作过门和渲染气氛。

宜春评话其唱腔音乐属联曲体,常用的基本唱腔有[文词调][板调](又称[平板调])[合调]([双句调])[神调][锣鼓调],还有[骂调]和[哭调]等。其基本结构均为上下句,演唱者常根据曲目内容和故事情节自行组合采用。这些曲调主要源自民歌、小调,并吸收部分袁河锣鼓戏的一些唱腔。其音乐多由五声音阶构成,以徵调式为主,也有少数商调式。唱词多为民间口语,其句式结构多为七字句或长短句,一般在唱曲的开头是上下句(或四句头)。其音乐节奏较为灵活自由,板眼多为二、三拍子混合使用,在唱段中情绪进入高潮时,常出现1/4的节拍,类似戏曲中的快板。而今,宜春评话的伴奏乐器又增加了锣鼓、唢呐、胡琴。

宜春评话演唱的曲目,大多取材自袁河锣鼓戏中的一些戏文,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以及人情世态为主要题材,题材广泛、内容夯实。传统曲目以长篇为主,有《清官记》《金钗记》《卖水记》《白扇记》《天宝图》《四美图》《乌江渡》等,另有一些小段,如《懒婆娘》《十劝嫂》《劝世文》等,这些小段风趣诙谐,富有生活气息。新中国成立以后,评话艺人又新编了许多新的曲目,如《英台绣花》《送春》《姐妹同游明月山》《贵客临门》《小平小道》等,并先后在江西省乃至全国获奖。

新中国成立后,宜春评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挖掘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形式上也有了革新。1989年11月全国长治杯曲艺大奖赛中,宜春评话《英台绣花》获创作、音乐设计和表演三等奖;《送春》代表江西赴天津参加“首届中国曲艺节”展演,深得专家、观众好评。2000年,宜春评话《姐妹同游明月山》在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演出。2002年同,经江西省曲协评委会评选,《贵客临门》被推荐参加作品类评奖。同年秋,《小平小道》代表江西省进京参加全国老年文艺调演,荣获金奖。随后,该节目又在江西省首届老年文艺汇演暨老年节文艺晚会上一举夺冠。2004年,《小平小道》在浙江宁波举办的第十三届群星奖典礼上获“群星奖”。作曲家解策励先生将宜春评话中的“合调”改编为江西评话,其创作的《请茶歌》,使用的音乐素材也来源于宜春评话。

“宜春评话”对于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激励教育群众和促进社会和谐大有裨益,因而为广大人们群众喜闻乐见,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不可分离的极其珍贵的一部分。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宜春市袁州区

保护单位:
宜春市袁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