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玉露茶

  • 更新日期:
  • 保护日期:
  • 保护范围:
    浙江省衢州市
  • 特产分类:
  • 颁发机构:
  •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

衢州玉露茶外形条索卷曲紧结、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栗香高长;滋味醇厚甘爽;叶底嫩匀成朵绿亮。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栗香高长、回味甘纯”。

2.1地形地貌。衢江区,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前身是衢县,始建于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时名为新安,后又相继改名为信安、西安,民国元年始称衢县。大部为丘陵山区,地貌特征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区内地域以衢江为轴,渐向两侧递升,仙霞岭余脉雄踞南部,千里岗山脉横卧西北,山区面积1218平方千米,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最高峰位于南部水门尖,海拔1451.8 米,最低点在中部平原以东的高家镇朱家村,海拔45.2米,地形高差为1406.6米。茶园分布区海拔较高,造就相对温度低、湿度高、云雾多的气候条件,使茶树芽叶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缩合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促使衢州玉露茶孕育生长期长,持嫩性好,叶绿素含量高;茶园以高山为主,乌溪江、仙霞湖等蜿蜒其中,云雾弥漫,茶树接受漫射光多,有利于氨基酸的增加,且漫射光以光波短的蓝紫光为主,能促进衢州玉露茶中芳香物质的形成和积累,为衢州玉露茶的生产提供了绝佳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 2.2 生态特征。衢江区生态环境优越,区内乌溪江水库是衢州的“城市水缸”,乌溪江库区是国家湿地保护公园。衢州玉露茶保护区山地资源丰富,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规模达到982069亩,森林覆盖率 81.5%。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跨行政区域河流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指标达标率96.6%,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2.3 气候特征。衢江区属盆地气候,全年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温差小、日夜温差大,无霜期长,251-261天。全年平均气温16.8℃~17.4℃,历史最低气温-11.1℃,年平均降水量1632.5mm,年平均日照约2118.6小时。乌溪江库区温度较城市平均温度均低上3-5度,“云雾缭绕、雨露为玉”,为玉露茶的生产提供了特殊的生长小环境。 2.4 土壤特点。区域内土壤以含砂砾的红壤和黄壤为主,土质低沉,土层深厚疏松,PH值4.5-6.5,土壤含石灰0.2%以下,适宜茶叶生长。 2.5 水文特点。衢江区水资源总储量23亿立方米,北有库容1.71亿立方米的铜山源水库,南有库容20亿立方米的乌溪江大型水库,水质均为国家一级标准。

3.1 品种范围 根据衢州玉露茶的品质特征,应选择适制性强的良种,重点推广鸠坑群体种、迎霜种、白叶茶、乌牛早、龙井43等良种,实行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 3.2 种植 3.2.1 苗木 苗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 无性系中小叶品种苗木质量指标 级别 苗龄 苗高/厘米 茎粗/毫米 侧根数/根 品种纯度/(%) Ⅰ 一足龄 ≥30 ≥3.0 ≥3 100 Ⅱ 一足龄 ≥20 ≥2.0 ≥2 100 3.2.2 定植时间 春季种植2月中旬至3月上旬;秋季种植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 3.2.3 定植密度 以茶园的实际环境情况为宜,每亩苗数控制在3500-4500株为佳。 3.2.4 基肥 经开垦整理形成行后,在行中间开种植沟。在种植沟内施入底肥,底肥应以腐熟的有机肥料为主,微酸性,每亩施栏肥或绿肥等有机肥料2000千克、饼肥200千克。施后与土拌和再覆土,间隔一段时间后再种植。 3.2.5 种植 根据种植规格,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移植沟或穴。移栽时应带土,减少根部受损,保证根系自然舒展,再适当加细土分层压实,随后浇足“定根水”,再覆一层松土至茶苗根颈处。种植结束后,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应及时铺草覆盖,防旱保苗,覆盖材料可用茅草、柴禾、稻草、秸杆等。 3.3 苗期管理 栽后要定期检查茶苗成活情况,发现缺棵要及时补齐,对于不纯的茶苗,必须间苗,以保持品种纯度。种植3天内,每天早晨或傍晚浇水一次,以后视天气而定,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种植后约1个月,当新根发生时,应施一次稀薄的氮肥。 3.4 茶树修剪 3.4.1 定型修剪 修剪对象为幼龄茶树和经台刈或重修剪重新抽枝的茶树。幼龄茶树的修剪分三次完成,第一次在离地15cm~20 cm处用整枝剪剪去主枝,第二次在离地30cm~40 cm或上年剪口上提高10cm~15 cm处修 剪,第三次在离地45cm~50 cm处,可用篱剪剪去上部枝条,之后每年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5cm,达不到修剪标准的,可推迟进行,要求剪口光滑。 3.4.2 轻修剪 轻修剪的对象是成龄茶园,通过剪去冠面突出枝和晚秋新枝,刺激茶芽萌发,平整冠面,控制树高,便于采摘。轻修剪每年可进行1次~2次,时间宜在春茶后(5月上中旬)、秋末(10月下旬~11月中旬)进行,修剪利于次年春茶早发芽。用篱剪剪去树冠面3cm~5cm的枝叶,把冠面突出枝、晚秋新梢剪除。 3.4.3深修剪 用整枝剪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的枝条剪去1/2至1/3,重新培养树冠,深修剪5年~6年进行一次,宜在晚秋、早春或春茶后进行。 3.4.4 台刈 将老茶树地上部分枝条在离地5 cm左右处全部刈去,重新全面塑造树冠。在晚秋、早春或春茶后进行。 3.5 土壤管理 主要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消除杂草,减少茶树病虫害。 3.5.1 中耕除草 中耕在春茶采制结束后(5月上中旬)进行,深度10 cm ~15cm;伏耕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进行,深度15 cm ~20cm;中耕结合除草。如杂草较多应及时铲除,也可用除草剂除草,但注意不得喷洒在茶树叶子上,幼龄茶园茶根周围杂草应用手拔除。土壤肥沃、松软、杂草少、树冠覆盖率高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 3.5.2铺草 在高温、干旱和冷冻季节到来前的夏初和秋末,在茶树行间铺草,每公顷用量15t~20t。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 3.5.3 深翻改土:每年或隔年一次,在茶行两侧深挖,深度20 cm ~30cm。 3.6 茶园施肥 根据衢州玉露茶特性及栽培特点,提倡施足基肥,适施追肥。每年2月中下旬施追肥,追肥氮肥为主;在9月~11月秋茶结束后,结合深挖,施足基肥,基肥选用以有机肥、饼肥为主。 3.7 水分管理 3.7.1 水分管理要求 茶树喜水又怕湿,对水分高低的反应较敏感。土壤水分对茶树的影响见表2,茶树生长期要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90)%。 表2 土壤水分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土壤 含水状况 相对含水量/% 茶树表现 症状 过低 <70 旱害 幼叶萎蔫、叶片泛红、出现焦斑,继而枯焦落叶、成叶变黄绿、淡红干脆,自上而下枯死 适中 70~90 正常 生长旺盛 过高 >90 湿害 分枝少、叶片稀、生长缓慢,枝条发白、叶色转黄、落叶,树冠矮小多病,逐渐枯死 3.7.2 旱害预防 幼龄茶园应采取浅锄保水、培土护蔸、追施粪肥、灌水、种植绿肥、铺草等措施,抗旱保苗。成龄茶园通过铺草等办法保持土壤水分。 3.7.3 湿害预防 低洼积水茶园,应完善排水沟系统。每隔5行~8行茶树开一条排水沟,沟应狭而深,沟底宽10 cm ~20cm,沟深60 cm ~80cm,排水沟应横纵连通,使积水易于排出。 3.8 冻害的防御 加强肥培管理、茶园覆膜等措施,提高茶树抗寒能力,同时营造防护林,对于已遭受冻害的茶园应在解冻后及时将冻枝部分剪去,并加强肥培管理。 3.9 病、虫、草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因时、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尽量减少化学防治,安全、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害。 3.9.1 农业防治:加强培育管理,健壮树势;清洁茶园、及时清楚病虫害的枯枝落叶,减少病虫源;合理修剪,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3.9 .2物理防治:灯光诱杀,诱杀蛾类等害虫;黄板诱杀黑刺粉虱等害虫。 3.9.3 生物防治:改善茶园环境,提倡生物多样性,利用天敌防治病虫;使用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防治病虫(有机、绿色茶园可选用)。 3.10 鲜叶采摘 3.10.1 采摘时间 每平方米内达到10个~15个茶芽,且符合4.3的要求时,即可开采。 3.10.2 采摘要求 3.10.2.1 应根据茶树生产特性和成品茶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树制宜的原则,按标准适时采摘。 3.10.2.2 宜采用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茶果与老枝叶。 3.10.3 鲜叶标准 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芽叶完整、匀净。 3.10.4 鲜叶盛装、运输、贮存、验收 3.10.4.1 盛装鲜叶的器具应采用清洁、通风性能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装叶量以不影响鲜叶品质为宜。 3.10.4.2 鲜叶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严防污染,避免日晒雨淋,不得混装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 3.10.4.3 鲜叶采后应及时送到茶厂,应轻取、轻放、轻翻、禁压,避免机械损伤。 3.10.4.4 鲜叶进厂应及时验收,分级管理,不同品种、不同嫩度的鲜叶、上午采与下午采的鲜叶、晴天与雨(露水)的鲜叶分别摊放于清洁卫生、设施完好的摊青间。 3.11 加工技术 衢州玉露茶的加工技术分为:传统手工工艺和现代工艺。 3.11.1传统手工工艺流程 传统手工工艺为: 鲜叶摊放→青锅→回潮→辉锅→干茶分筛→成品。 3.11.1.1 鲜叶摊放 鲜叶进场后薄摊于竹匾上,摊层厚度 2cm 左右(约 1kg/㎡),并将竹匾置于清洁卫生房间的通风良好处,加工场所基本条件应符合GH/T 1077的相关规定。摊放时间视环境条件而异,一般要求摊放6h 以上,摊至青气消失、清香明显为适度。不同等级、不同品种、上、下午鲜叶分开摊放,分别付制。 3.11.1.2 青锅 选用易于感受温度的铁锅,锅温 100℃~120℃, 每锅投叶量 100~150g。先抖炒 2~3min,待芽叶变软、颜色转暗绿时再抹炒 2~ 3min,接着采用搭、带、磨相结合的手法续炒,待炒至茶条略显扁平并稍有触手感时(含水率 30%左右)起锅。 3.11.1.3 摊凉回潮 青锅叶先经簸扬拣剔,然后摊开并盖上湿布,让其回潮 30~60min。该过程注意鲜叶中的水汽及时散发,防止闷黄,盖上湿布,快速冷却,茶青走水回潮,该过程也是衢州玉露茶色泽显翠的关键技术点。 3.11.1.4 辉锅 投叶锅温 60℃~80℃, 投叶量每锅 250~300g。用搭、带、磨手势炒至茶条变软、毫毛吐露后,将锅温升至90℃左右;待茸毛磨光、茶条收紧、条索呈扁平状,部分卷曲时,再将锅温降至50℃左右;在此温度下续炒至足干(含水率7%左右,手捻茶叶成粉末)后出锅。辉锅后及时摊凉,防止闷黄,保障色显翠。 3.11.1.5 干茶分筛 摊凉好的干茶,选用不同孔径的茶筛,分出2档~3档;将经过筛分后的各级筛号茶,按同级筛号归堆,装袋、标识、入库。 3.11.1.6 成品 衢州玉露茶用专用袋包装,并将其贮藏在清洁卫生、干燥通风、无异杂味的仓库中冷藏待售,包装后宜及时上市销售。 3.11.2.现代加工工艺流程 3.11.2.1现代加工工艺为:[鲜叶]→摊青→杀青→揉捻→初烘→成型→焙干→[成品]。 3.11.2.2 鲜叶摊放 选择清洁卫生、阴凉通风场所,加工场所基本条件应符合GH/T 1077的相关规定。将采回鲜叶薄摊在竹匾上,摊放厚度2cm(1kg/㎡)。按照高档叶长摊的原则,摊放时间控制在8~16h。待叶面开始萎缩、叶质变软、叶色由嫩绿转暗绿、青气消失、清香显露、含水率降至70%±2%时为适度。 3.11.2.3杀青叶:利用滚筒杀青机,温度180℃、 2min,待叶色转暗绿,叶质柔软,手捏成团,略卷成条,折梗不断,具有清香。进入下道工序。 3.11.2.4揉捻: 揉捻机采用轻压与重压适时调整,细胞破坏率80%左右,碎茶率(8孔以下筛末茶)不超过3%。 3.11.2.5初烘:用烘干机烘焙、控制温度150~200℃,均匀薄摊,厚度2~3厘米,时间10~12min,茶条互不粘连,紧握不成团,松手即散,青气消失,稍有触手感,含水率降至40%以下。 3.11.2.6成型:炒干机温度控制在120℃±2℃,时间,条索卷曲,有明显触手感,白毫显露,含水率降至20%左右。 3.11.2.7烘干:名茶箱式烘焙机,分2次焙干,时间15min。 第一次烘干机进风口温度90℃~100℃时上叶,均匀薄摊,厚度3 ~4厘米,时间8 ~10分钟,第二次烘干机进风口温度90℃~100℃,时间5~7分钟,至足干时下烘,成品含水率降至6.5%以下。 3.11.2.8 干茶分筛 摊凉好的干茶,选用不同孔径的茶筛,分出2档~3档;将经过筛分后的各级筛号茶,按同级筛号归堆,装袋、标识、入库。 3.11.2.9成品 衢州玉露茶用专用袋包装,将其贮藏在清洁卫生、干燥通风、无异杂味的风库中储藏待售,适宜储藏温度为0-8℃,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包装销售。 衢州玉露茶用专用袋包装,并将其贮藏在清洁卫生、干燥通风、无异杂味的仓库中冷藏待售,包装后宜及时上市销售。

产品特征:
4.1感官指标 衢州玉露茶外形条索卷曲紧结、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栗香高长;滋味醇厚甘爽;叶底嫩匀成朵绿亮。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栗香高长、回味甘纯”。 4.2理化指标 水分≤7.0%,游离氨基酸≥3.0%,茶多酚≥12%,水浸出物含量≥36.0%。 4.3质量安全规定 产品生产严格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要求,符合GB 2762、GB 2763标准规定。

包装规定:
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的有关规定,对衢州玉露茶地理标志的使用做如下规定:凡在标志范围内生产经营的衢州玉露茶,并按照衢州玉露茶生产控制技术规范种植的基地(户),在产品和包装上使用已获得的衢州玉露茶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签订相关合同,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衢州玉露茶地理标志负有监督管理职能,定期对登记的衢州玉露茶地理标志的地域范围、标志使用等进行监督检查。鼓励单位和个人对衢州玉露茶地理标志使用进行社会监督。使用本地理标志的生产经营者,对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负责,违反本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规定处罚。

证书持有人:
衢州市衢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地域保护范围:
衢州玉露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1′51″-119°06′39″,北纬28°31′0″-29°20′07″之间。生产地域范围为: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所属的10个镇、8个乡、1个办事处,共计244个行政村,现有种植面积3335公顷,干茶年产量5000吨,保护区域面积7060公顷,保护区干茶年产量105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