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服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甘肃、青海、云南等省、自治区的蒙古族聚居区域。   蒙古族服饰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在元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奢华艳丽、气势恢弘、华贵考究的服饰。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盛会,青海省海西蒙古族的那达慕轮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市、乌兰市、都兰市、格尔木市、大柴旦、茫崖等地区举行。海西蒙古族那达慕源于青海湖蒙古族二十九旗的祭祀活动祭海,祭海起始于唐代天宝十年(751),当时皇帝册封青海湖神为广阔公,派遣使臣礼祭。海西蒙古族传统那达...

  手工羊毛栽绒地毯织造技艺是我国富于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它将羊毛线盘绕起来打成结扣,栽在由经纬棉线交织而成的地毯底基上,以形成高出的绒面。我国以羊毛线编织地毯约始于新石器时代,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地区和民丰县汉墓出土的双股羊毛线栽绒地毯来看,东汉时期地毯编织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唐代宫廷和富豪宅...

  新疆维吾尔族的织造、印染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以花毡、印花布的织染最为著名。维吾尔族有使用羊毛毡的传统,日常居处,凡眼睛能看得到的地方都要精心装饰,用于铺炕、铺地、礼拜和做壁挂使用的花毡即在装饰之列。直到20世纪90年代,维吾尔族生活中都没有离开过花毡,至今少数有土炕的住家仍在使用。 <...

  新疆维吾尔族的织造、印染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以花毡、印花布的织染最为著名。维吾尔族有使用羊毛毡的传统,日常居处,凡眼睛能看得到的地方都要精心装饰,用于铺炕、铺地、礼拜和做壁挂使用的花毡即在装饰之列。直到20世纪90年代,维吾尔族生活中都没有离开过花毡,至今少数有土炕的住家仍在使用。 <...

  新疆维吾尔族的织造、印染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以花毡、印花布的织染最为著名。维吾尔族有使用羊毛毡的传统,日常居处,凡眼睛能看得到的地方都要精心装饰,用于铺炕、铺地、礼拜和做壁挂使用的花毡即在装饰之列。直到20世纪90年代,维吾尔族生活中都没有离开过花毡,至今少数有土炕的住家仍在使用。 <...

  新疆蒙古族刺绣在蒙古语中称为“哈塔戈玛拉”,是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博湖县及硕县、静县、焉耆县等周边地区的一种蒙古族民间刺绣艺术。元代以前,蒙古人就很注重刺绣艺术,刺绣在其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新疆蒙古族刺绣有绣花、贴花、缉花等几种主要的技艺方式,多用于生活用品,尤其是服饰的装饰。其日...

  库尔勒赛乃姆是流传于新疆孔雀河流域的维吾尔族聚居区传统歌舞。   库尔勒赛乃姆一般多在婚礼、节庆、各种麦西来甫等庆典活动上表演。其突出特点是舞蹈节奏明快,动作优美舒畅,舞者温文尔雅的眉目传情和动作变换中落落大方的体态,以及旋风般的旋转,都极其令人赏心悦目。 <b...

  若羌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南缘。由于若羌县与周边地区距离遥远并且相对隔离的特点,使该县成为民间乐舞保存较为原始完整的地区之一。其中,自古流传至今的最具代表性的若羌“赛乃姆”,以其奔放、自由、欢快的舞姿,动人心魄、昂扬向上的曲调,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

  且末赛乃姆主要流传于新疆且末县的琼库勒乡、英吾斯塘乡、巴格艾日克乡、阿热勒乡、且末镇等地。   且末赛乃姆的主要特点是以自娱性舞蹈为主。除无节拍的两个木凯迪曼(散板序曲)和趣秀尔盖(尾声)以外,其他乐曲始终配合舞蹈,节奏平稳,由慢转快,旋律优美;伴奏乐器有弹拨尔、都塔...

  萨吾尔登是蒙古族民间流传的一种地方舞蹈形式,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区的和静、博湖、和硕、焉耆等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萨吾尔登是蒙古族和硕特部独创的艺术,很多动作来自生活,有多种表现形式。经过漫长的历史,萨吾尔登舞几乎失传,20...

  维吾尔族民歌蕴藏极为丰富,按其内容可分为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两大部分。传统民歌包括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其中爱情歌主要用以表达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无比忠贞和热烈追求;劳动歌包括猎歌、牧歌、麦收歌、打场歌、挖渠歌、纺车谣、砌墙歌等;历史歌主要是反映维吾尔族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北疆流行的...

  花儿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8个少数民族中,是运用当地汉语方言在村寨外歌唱的一种山歌形式,俗称“少年”、“山曲儿”、“花曲”、“野曲”(与“家曲”即“宴席曲”相对)等。花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其内容多为祈求风调雨顺、歌唱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等...

  花儿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8个少数民族中,是运用当地汉语方言在村寨外歌唱的一种山歌形式,俗称“少年”、“山曲儿”、“花曲”、“野曲”(与“家曲”即“宴席曲”相对)等。花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其内容多为祈求风调雨顺、歌唱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等...

  长调系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它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民歌,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长调在蒙古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达慕大会、婚礼、乔迁和婴儿降生庆典等传统社交与宗教节庆活动中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新疆地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

  长调系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它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民歌,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长调在蒙古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达慕大会、婚礼、乔迁和婴儿降生庆典等传统社交与宗教节庆活动中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新疆地区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

  祝赞词是我国北方蒙古游牧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包括祝词和赞词,统称为“祝赞词”。   新疆蒙古族祝赞词分布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尔泰地区、哈密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区的25个县卫拉特蒙古族牧民中广泛流传。和布克...

  新疆蒙古族祝赞词是蒙古族民间文学所特有的“礼俗文学”。从广义上还可包括传统祭祀词、召唤词、祈祷词、祭酒词等等。作为民俗事象,祝赞词一般被运用于重大庆典、日常礼仪往来和生日、诞辰以及具有重要意义的喜庆活动。   在新疆,祝赞词主要流传于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湖县及其周边...

  《江格尔》是蒙古族英雄史诗,主要流传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聚居区。多数学者认为《江格尔》最早产生于中国卫拉特蒙古部,17世纪随着卫拉特蒙古各部的迁徙,也流传于俄国、蒙古国的蒙古族中,成为跨国界的大史诗。   《江格尔》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漫长,主要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