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昌族历史悠久,人口3.2万,其中1.2万人居住在梁河县。       阿昌族民歌种类繁多,许多歌种在曲调、歌唱形式等方面独具特色。按体裁划分,阿昌族民歌有山歌、叙事歌、礼俗歌、祭祀歌和舞蹈歌等种类。山歌是男女青年情歌对唱的主...

      叙事长诗《阔时目刮》广泛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傈僳族聚居区。《阔时目刮》为傈僳语,汉语为《春节调》,是一种对唱形式的叙事长诗,原诗5字一行,共有近万行,汉语译文有5700行。       《阔时目刮》是傈僳族人民过新年...

    三台山乡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西南侧,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辖4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海拔1136.75米。1437户,6315人。人均耕地面积5.4亩,人均收入749元 (2003年)。     德昂族是云南人口较少民族...

    大等喊村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姐相乡贺赛行政村境内,是全市最大的傣族村寨。全村225户,988人,傣族人口占全寨总人口的95%以上。人均耕地面积2.05亩,人均收入1999元(2003年)。     大等喊村建立年代约在明末...

    新寨村、贺姐村所在的腊撒村委会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坝子,背靠山坡,前临陇川县至盈江县的公路,交通便利。户撒河从坝子间穿流而过,海拔1430米。生态环境好,村寨周围森林植被保护较好,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为主,森林覆盖率5...

    浇花节,德昂语称为“散根”,是德昂族最有标志性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广泛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州潞西市、盈江县、瑞丽市、陇川县和梁河县,其中以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保存最为完整。     从德昂族民间传说可知,浇花节...

梁河县舞蹈“蹬窝罗”        阿昌族舞蹈“窝罗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的湾中、勋可、内盖、横路、关璋、弄别、动来等阿昌族村寨,各地的动作风格大同小异。        阿昌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是“窝罗蹬嘎”,“窝罗”是曲调主...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象脚鼓舞流行于德宏州盈江县、瑞丽市等傣族聚居村寨。象脚鼓的历史悠久,有关鼓和舞蹈的民间传说甚多,属于祭祀性兼欢庆性的舞蹈。作为当地傣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象脚鼓舞表现了傣族人民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刀舞是从景颇族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由格斗刀术演变而成,历史悠久,但其渊源已无从考证。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景颇族聚居区。       景颇族刀舞,景颇语称“闪欠戈”,是景颇族民间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是刚劲有力...

傣族传统制陶技艺 傣族传统制陶工艺广泛流传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土陶制品形制古朴,至今还完整地保持着泥条盘筑法和在露天平地低温堆烧的传统工艺。 傣族土陶广泛使用于日常生产、居家生活和佛事活动中。制陶工具一般由大小花纹...

    景颇族目瑙纵歌意为“欢聚歌舞”,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聚居区,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歌舞形式和传统民族节日。     目瑙纵歌起源于宗教活动。举办目瑙纵歌的最主要内容就是跳目瑙纵歌舞。舞场中心有立起的4根木柱,称为“目瑙示栋...

    孔雀舞是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传于德宏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瑞丽市的孔雀舞最有代表性。     在傣族人民心中,孔雀是吉祥的象征和幸福的“圣鸟”。傣族把跳孔雀舞称为“嘎洛勇”...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共有36321户,15.85万人,居住着汉、傣、阿昌、景颇、德昂、傈僳等民族。     葫芦丝,傣语称“毕朗道”,直译为葫芦箫,属吹管舌簧乐器,历史悠久,在梁河县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中都有传承,在芒东、勐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