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镇江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是我国著名的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中的第一首。据宋郭茂清《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载,南朝宋时南徐有一士人,从华山畿往云阳,恋一客舍中少女,无缘接近,忧郁而0死。当柩车经女家门时...

唐老一正斋膏药制作技艺(金山镇江膏药制作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唐老一正斋膏药制作技艺是外用敷贴的传统硬黑膏药制作技术,因其研制的膏药疗效显著而影响遍及江浙沪、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其创始人唐守义于清康熙元年在古城镇江大市口...

东乡云飏汤制作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俗称东乡长鱼汤。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小憩东乡时,品长鱼汤感味美绝伦,又见汤中鸭蛋花飘动的样子犹如云丝飞飏,遂龙颜大悦,亲自命名“云飏汤”。东乡云飏汤制作有八道工序:汆鱼、划丝、煮汤、炸丝、...

镇江小磨麻油制作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镇江小磨麻油源于民国年间,迄今约百年历史。镇江小磨麻油制作技艺分石磨磨制和水代法取油两种。石磨磨制过程低温、低压,过程温度仅60~65℃,不会破坏香油中的芳香味物质及功能性营养成分。水...

镇江肴肉制作技艺(源春肴肉制作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镇江肴肉制作技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就记载有以猪皮冻丝为主的“水晶脍”“水晶冷淘脍”的菜肴。明代万历年间的《金瓶梅》第三十四回中,也记...

泥塑(华山太平泥叫叫),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华山太平泥叫叫,源于南朝,它是镇江新区华山村特有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一种儿童玩具,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传说小孩吹了华山太平泥叫叫,会吹去晦气,保佑健康,平平安安。制作太平泥...

镇江刻瓷(龙脉山刻瓷),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刻瓷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以及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是用特制刀具在瓷器和瓷板上表面刻划,凿镌出各种精美的形象图案。镇江刻瓷的历史源于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东乡跳马灯,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华墅村位于镇江新区与丹阳交界的贞观山脚下,有近千年历史。史料记载,华墅是江南殷氏发祥地。北宋时汴京千兵殷秉常护宋高宗南迁杭州抗金有功,官至右武大夫。其逝后,其子定居华墅,繁衍生息。明世...

   儒里朱氏祭祀,2008年12月23日入选镇江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镇江新区儒里朱氏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扩建于清康熙年间,现为市级文保单位。自古朱氏重学,中举为官者众多,并深重礼仪,故祭祖礼制相传...

   圌山黄明节,2008年12月23日入选镇江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圌山,位于镇江新区,海拔仅290米,但却是宁镇丘陵东段的最高峰,山顶的七级报恩塔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生活在周围的大港、大...

    镇江端午习俗服饰,2008年12月23日入选镇江市第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虎头鞋为孩童所穿,是镇江传统的端午习俗服饰中手工制做的童鞋,通过家庭母女、婆媳之间代代相传,据考证至少在元代之前就已流行。虎...

     《华山畿》和华山畿传说,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学类名录。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是我国著名的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中的第一首。据宋郭茂清《乐府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