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花鼓戏

  • 项目编号:
  • 类别: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湖南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四十四:

  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形成于清朝,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湖南地方主要剧种。它随着花鼓戏艺人的创作实践,逐步形成众多流派,其中以益阳、西湖、宁乡、醴陵和长沙五路为主要流派。这五路花鼓戏因都以长沙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所以通称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最初由歌舞形式的地花鼓发展为较有故事情节的对子花鼓;其后发展为“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逐渐具有戏剧性质的草台班演出阶段;后来汲取其他剧种的腔调、伴奏和表演等艺术表现手法成为戏曲剧种。它的产生和形成发展都在民间,而不像其他剧种那样先由宫廷、上层社会提倡然后再传到民间,因此极具群众性。

  长沙花鼓戏与长沙湘剧、浏阳皮影等剧种一样,是享有较高的声望,是湖南主要地方戏曲。代表作有《刘海砍樵》、《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秋之夜》、《皮秀英四告》、《春草闯堂》、《凤冠梦》、《疯哑奇冤》等。新时期以来创作上演的《秋天的花鼓》、《万年牌》、《手心手背》等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湖南省艺术节金奖、湖南省田汉新剧目奖。

  长沙花鼓戏代表人物有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何冬保、胡华松、谢莲英、肖重��、张汉卿、王命生等,目前在全国有影响人物李谷一、张也、甘萍、吴军、雷佳、王丽达等都是花鼓戏演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春晚由李谷一、姜昆演唱的花鼓戏《刘海砍樵・比古调》以优美的曲调、诙谐的表演,让全国观众领悟到长沙花鼓戏的无穷魅力,受到一致好评。现活跃在舞台上亦有一批广大群众喜爱的花鼓戏艺术家和青年演艺才俊,如刘赵黔、贺艾芸、毛甲玉、王美莲、彭兆安、王亮贤、刘少华以及黄满斌、旷涓、张桦、蔡政武、胡建忠、王勇等多人。刘赵黔获得了戏曲界的“梅花奖”,黄满斌获得过湖南省最高戏剧奖“芙蓉奖”。

  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冲击,长沙花鼓戏逐渐走向低谷。为了确保长沙花鼓戏艺术能够后继有人,不至于消亡,并得到振兴与发展,我们特提出申报:将长沙花鼓戏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