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排斧

  • 项目编号:
    HA-03-Ⅹ-9
  • 类别:
    民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打排斧,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历史沿革
    传说打排斧是鲁班所创。传说鲁班曾带领一班木匠造船,木匠们将船钉好下水后漏水不止,无计可施,便请教鲁班,鲁班拿起斧头,从船头到船尾,从船帮到般底,挨个钉了一遍,钉船之声响彻云霄,震天动地,完成后入水行舟,滴水不漏,众人叹为观止,鲁班说这叫“木龙伸腰”。因所用的工具为斧头,钉船的钉子都是成排成列,而且钉的时候节奏分明,故又称“打排斧”。从此以后,每逢修造木船时,便要举行打排斧仪式,延续至今。
    据考,打排斧在唐宋时期已经出现,盛行于晚清,主要流布于江河湖泊水域地区,特别是苏皖一带,江苏的镇江、扬州、高邮、金湖、兴化、泰州、宝应以及安徽的天长等地。
    基本内容与价值
    打排斧是一种生产劳动仪式,主要是为了敬神祈福。它是木匠在修造木船时,为了防止木板缝隙渗水,采用油料、麻丝、石灰等材料加工后作为填充物镶嵌在船板缝中,并用捻凿凿之使其坚实牢固的一种劳动过程,是造船的最后一道工序。操作时,木匠们在木船两边一字排开,用斧头打击捻凿,捻凿敲击船体缝隙发出有节奏的“咚咚”的声响,既富有娱乐性,又富有艺术性。
    打排斧时要先正调,即在选定的时辰将成型的木船翻成底朝上,然后在船头挂上来宾赠送的红被面。然后鸣炮祭酒,在鞭炮声中,抱钉师傅边念吉辞,边向船身浇酒,以示祭奠。再将一根缠有红绿布条的铁钉钉入船头,为敲击发声所用。准备好后,正式的打排斧就要上场了,根据船身大小,少则十余名,多则数十名木匠师傅,分列船身两旁,右手执斧,左手执捻凿,随抱钉师傅“哦呵······”一声,敲击船头大钉,随之捻凿、铜锣和之,发出节奏明快、错落有致、震耳欲聋的声响。抱钉师傅喊唱起号子词,基本上都是吉祥话,如:“主家官船有财相,我为主家修船帮,一天挣个大元宝,顺风顺水过大江;主家官船有气候,我为主家修船头,船头尖尖破浪行,水怪远远就发抖;主家官船好样标,我为主家修船梢,船梢掌舵要把稳,顺风朗棹任逍遥;主家官船挂红绸,我为主家装船楼,前舱媳妇生贵子,后舱二老皆高寿。”抱钉师傅在有板有眼的喊唱,众木匠师傅在后面和音衬句:“嘿呀······好呀······福啊······”。同时,众人在抱钉师傅的带领下,开始用“撵钉子”节奏开头,接着由“慢三斧”、“快三斧”、“转钉”、“金鸡啄食”、“鲤鱼穿浪”、“鲤鱼跳龙门”、“三起三落”、“乌龙摆尾”、“凤凰点头”和“收钉”等10余种节奏套路贯穿其中。最后是闭龙口,龙口在船底中心线上,传说闭上龙口在航行过程中会更加安全、平稳。闭龙口由领凿师傅操作并说吉辞:“龙口生来圆又圆,安下太平顺治钱,太平钱、顺治钱,生在世上好多年,把你闭在龙口里,发得主家万万年”,然后燃放鞭炮,散发喜钱,仪式结束。
    打排斧仪式是由敬神祈福的民间信仰催生的生产习俗,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研究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

保护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