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舞(沙头角鱼灯舞)

  • 项目编号:
    Ⅲ-45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灯舞古已有之,清代就有以灯为道具舞出文字的“灯舞”记载。每逢年节(尤其是元宵节)或祈雨、祭祀、乞求丰收等仪式,宫廷和民间往往都会进行灯舞表演。起初,灯舞以摆字为特征,后逐渐发展成以彩灯排列构造图案、创生意境的民间舞蹈样式,流传于全国各地。按灯彩外形区分,灯舞主要包括模拟动物的龙灯舞、狮子灯舞、鱼灯舞、蚌灯舞、蝴蝶灯舞、百鸟灯舞,模拟花卉的荷花灯舞、菊花灯舞、蜡花灯舞及船灯舞、车灯舞、云灯舞、绣球灯舞等其他形式的灯舞三种类型。灯舞表演形式丰富,一般在夜晚以群舞方式演出,声势较大。演员边走边舞,队形不断变化,舞蹈过程中还施放烟花爆竹,场面蔚为壮观。这种民间舞蹈样式多出现于汉族地区,同时也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沙头角鱼灯舞是一种以鱼灯为道具的广场男子群舞,流行于广东省深圳市沙头角镇及香港新界沙头角一带。它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初沙头角沙栏吓村吴氏族人的祖先从广东博罗迁至海滨新安县(宝安县旧称,即今广东省深圳市)沙头角后,结合当地民间元宵张灯作乐的习俗和早期从事海上捕捞的经验,创造出了独特的鱼灯舞。
  沙头角鱼灯舞所用鱼灯制作精巧,栩栩如生。制作时先用竹篾扎成鱼状,然后在上面糊纸绘彩,再涂上桐油,再在鱼灯下面装上短棍。灯舞中的鱼各有不同寓意,如黄鲤鱼象征任意欺压渔民的海盗,众鱼象征不畏强暴、团结抗争以争取幸福生活的广大渔民,等等。沙头角鱼灯舞表演一般在晚上进行,舞蹈场地不用添加灯光,舞者保持低马步,巧妙地将身体藏于鱼灯背后,举着鱼灯下的短棍俯身曲背穿梭起舞,同时以锣、鼓、钹、唢呐、螺号等从旁伴奏。整个表演主要突出鱼灯的形象,以集中体现各种鱼类的普遍习性和个性。沙头角鱼灯舞生动逼真,动作灵巧敏捷,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趣味性和观赏性。
  作为传统的中国民间舞蹈,鱼灯舞多年来牵系着中华同胞的情怀。在岭南文化、海洋文化、民俗学及深港两地关系史的研究中,沙头角鱼灯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传承乏人,亟待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

保护单位:
深圳市盐田区沙溪沙头角鱼灯舞艺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