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山的传说

老子山的传说,淮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部《道德经》短短五千字,其思想博大精深,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老子堪称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美国《纽约时报》更是将其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春秋末年,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民间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老子来到洪泽湖畔的芦莆山采药炼丹,普救民疾,后在此炼丹成仙。当地百姓为了缅怀老子的恩泽,于是将芦莆山改为老子山。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明朝学者曹学铨在其著《大明一统名胜志》中记载:“老子炼丹,此山则名”。老子山是全国所有道教胜境中唯一以老子本名命名的山,连闻名遐迩的青岛崂山也只用了谐音。这正是老子山的魅力所在。

无名小山因老子而名

老子山是洪泽湖西南岸一座美丽的水乡名镇。这里本是大别山余脉,群山逶迤,淮河从其西侧流过。相传很早很早以前,老子山是座没有人烟的无名小山,山上长满了参天大树,遍地野花芳草。山的北侧,是一望无际的广阔洼地,洼地中分布着许多小湖泊,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破釜涧和白水塘。在破釜涧和白水塘周围,由于气候温和,土壤湿润,到处生长着茂盛的芦苇和莆草,每逢芦苇和莆草成熟季节,周边的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到这里收割芦苇和莆草,晒干以后运到山上堆存,于是,人们就将这里的诸山称之为“芦莆山”。“芦莆山”之名,见于《宝应志》。
    
到了春秋末年,诸候纷争,天下大乱,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原来在周朝王室当守藏史官的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深感周朝大势已去,复礼无望,于是弃官隐居,在民间讲学传道,医病救人。那时他外出已没有乘车坐辇之尊,只好骑着青牛到处浪迹,经常出现于陈蔡彭沛之地(今河南、皖北、苏北一带)。一个偶尔的机会,老子骑着青牛踏上了淮楚大地,来到了芦莆山下,一见此处山色清秀,淮水潺潺,旋生在此采药炼丹,普救民疾之意。于是停止了跋涉,白天上山采药为民治病,晚上就住在山洞里修身养性。老子在这里解救了无数人的病苦,最后功德圆满,杳然而去。
​​​​​​​       
唐宋时期,这里已人烟稠密,列宅为市。由于当时道教盛行,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唐高宗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于武宗年会昌年间敕建老子庙。宋真宗时,老子又被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这样,老子就成了人们心目中无限崇尚的神圣仙人。为了永远怀念老子的功德,人们遂将芦莆山改称为老子山。明朝学者曹学铨(1574——1647)在其著《大明一统名胜志》中称道:“老子炼丹,此山则名”,可见老子山之名在明朝年间(1573—1619)已见称于志,并已成为游览胜地之一。

令人神往的四大景观

老子山虽然高不过百丈,但古人遗迹甚多,“仙人洞夕照”、“炼丹台怀古”、“青牛迹闻莺”、“凤凰墩观淮”也就成了昔日老子山令人神往的四大景观。

在北山有一岩洞,四壁如削,洞深丈许,内有石床、石几。这便是“仙人洞”。相传,老子不满周王朝的腐败统治,弃官隐退,游览天下名山、大川,了解民意,体察民情。一日,在外出之前,偶来一条青牛,俯首贴耳伏在面前,既无鼻锯,又无鞅绳,此牛善解人意,主人跨上,心向何去它就向哪去。老子骑青牛来到淮河岸边这座小山,一见山清水秀,山花含笑,野鸟亲人,当即决定觅一天然石洞住下。据清乾隆清河县志记载,洞深丈许,下临淮水,四壁如削,宛然石室,内有石床、石几。老子山上的“仙人洞”就是两千多年前老子修心养性的场所。

在中山西侧淮河畔有一堵巨石,上有鼎脚之痕,四周石皆殷红,相传老子曾在此砌炉炼丹,并把岩石烧红,故称之为“炼丹台”。有一年,附近的淮夷部落发生瘟疫,灾情牵动老子的心,他骑着青牛,驾临此山,漫山遍野采集药草,并在这里垒起炼丹台,苦心熬制拯救百姓的灵丹妙药。灾民因得了老子的灵丹妙药而起死回生,故敬他为神医。唐代起人们就把老子作为道教始祖供奉在这里,视炼丹台为生命的平台。

老子山上还有一处名胜叫凤凰墩,也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地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齐天大圣孙悟空自从大闹天宫偷吃了仙丹后,还真馋了嘴,动不动就翻几个跟头到斗率宫转转,撞上老子就明要,不在时就暗取,真拿他没办法。老子炼九宫万寿丹给王母服用,觉得斗率宫炼丹不够安全,后来老子外出云游,发现淮水之滨有一小小山头,心中暗喜,这里芳草绿油油,青牛吃草不用愁,淮水清又清,洗炼丹药不烦心,地僻山头小,猴子量他也找不到。老子便回到斗率宫,把所有的家当朝牛背上一放,悄悄地寻个山洞住下来。一晃多年,结果还是被机灵的孙悟空发现了。一日,老子见猴子突然上门,大吃一惊,支支吾吾搪塞。孙悟空好话说尽,把脸一沉,“哼!李老头少要啰嗦,快把万寿丹拿出来!”老子也收起笑脸道:“我炼的金丹是专供玉帝、王母服用的,你这样强行索要不是违背天规吗?”悟空把眼睛睁得滚圆:“你这老儿说话差也,玉帝、王母能用,俺老孙就不能享用?!”老子眼看丹炉烈焰熊熊,心里暗作打算。猴王见老子磨磨蹭蹭,性子早已按耐不住,纵身上前就去揭那八卦炉。老子急忙去拦,猴子飞起一脚,把八卦炉打翻,金丹撒落得到处都是。此后,仙人洞上面的土墩常有百鸟飞落,鸟儿吃了仙丹后即变成凤凰,悠然而去。后人称此墩为“凤凰墩”。

传说老子山上的青牛迹是老子的发迹地。老子修炼成仙,能在垂手顿足之间,悠然离开地面,升向太清世界。老子西去函谷升天,金牛升天需奋力腾空,那一跃从凤凰墩起脚,那一踏就是南山的青牛迹,神牛振蹄时,踏裂了山顶,石头上印下了一个深深蹄痕,故称之为“青牛迹”。清河县志中记载:山坡上有一个圆形的露天大石,石上有两穴,一深一浅,状似牛足迹,四周无泉可通,常年积水,清澈见底,不溢不涸,如果将水汲出,随即又生,人皆称奇。百姓有病,往往取此水煎药,可以治病,生了无名肿毒,用青牛迹的水擦擦可以消肿。清末民初,老子山文人鲁月舫所写的《老子山记》一文中“紫气东来,不见仙踪何处,青牛西去,空留石上蹄痕”的词句,就是对老子最好的怀念。

传说和遗迹亟待保护

如今,老子山和传说有关的遗迹,除仙人洞尚存外,青牛迹、炼丹台等已荡然无存,仅存部分碑刻。民间,有关老子山的传说也已很少有人说得完整。

为保护老子山的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泽县政府和老子山镇政府积极采取保护措施,1992年,洪泽县民间文学三集成编辑委员会将《老子山由来的传说》部分内容《丹山的来历》编入《洪泽县资料本》;1998年,老子山镇镇中心广场立起了一尊“老子”塑像;为了再现传说中的遗迹,老子山镇政府在北山修缮了仙人洞、炼丹台,并在凤凰墩上建起了凤凰亭,在中山西侧修复了青牛迹。此外,老子山镇还制定了老子山的传说保护计划,进一步收集《老子山的传说》资料,建立文字档案,并拟举办老子道学研讨会,在老子山中建一座老君道院,建一尊大型老子塑像,力争使老子山成为道教文化的游览胜地。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

保护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