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慕蟋蟀盆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SZ-03-Ⅷ-0009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陆慕蟋蟀盆制作技艺,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蟋蟀,旧时称“促织”,历来是人们入秋消遣清玩的宠物。自唐代始,隨着民间斗养蟋蟀成风,蟋蟀盆便应运而生。苏州陆墓(后改称陆慕)所产的蟋蟀盆,以密封、温润、透气、吸水和缕雕精细、造型美观而名扬四方。早在南宋,陆墓蟋蟀盆便作为贡品进入皇家深宫。明宣德时,皇帝朱瞻基也有此嗜好,京城因此斗养蟋蟀成风,陆墓蟋蟀盆更是声名大噪。明清时期,制盆高手辈出,邹家先后有邹显之、邹振荣、邹宏法和邹唯新等,还有李公亮、杨鸿兴、袁鸿石和袁鸿德等人。明宣德时的陆墓盆如今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制盆业时好时坏,逐渐走向衰退。
  1949年后,陆慕一带尚有少数人从事蟋蟀盆制作。“文革”时制盆业被彻底禁止。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蟋蟀盆才重新恢复生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陆慕制盆再度辉煌。2000年,南窑村有37户制盆业主,其中以袁生达和袁中平、袁中华父子制作的蟋蟀盆为代表。
  陆慕蟋蟀盆继承了传统的制作工艺,从选泥到成品需要108道工序,环环相扣,一道出错便前功尽弃。其中主要的工序有:选泥取泥,浸泡除杂,搅拌筛滤,采浆储存,练泥锻锭,搓泥压模,修刮打光,压章粘底,锯槽配盖,刻纹印花,做光烘干,装窑焙烧,出窑浸水,研磨雕刻,最后上色、抛光,即为成品。陆慕蟋蟀盆具有做工精细、造型美观、线条圆润、刻画相宜、色泽和谐和包浆丰富的特征,被誉为“南盆”的代表。
  陆慕蟋蟀盆制作技艺,经历代能工巧匠的辛勤创造,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又严格的工艺流程和精密的工艺操作方法。盆上精雕细刻书画、图案,成为一件古朴凝重、充满书卷韵味的雅玩工艺品,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

保护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