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搏克

     搏克即摔跤,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蒙古族搏克比赛以锡林郭勒盟为中心,分布于整个内蒙古地区。

  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搏克比赛以乌珠穆沁搏克比赛风格为主,也有鄂尔多斯式搏克、沙力布尔式搏克等。历史上,蒙古族搏克手会因获奖而扬名四海。康熙五年,在清政府主持的盛会中,乌珠穆沁的安楚在1024名摔跤手参赛的大比拼中独占鳌头。19世纪初,巴特尔朝克图参加清廷京师盛会,又以头名搏克载誉而归。都仁扎那搏克手更是乌珠穆沁草原上的传奇人物,以他命名的长调被蒙古民众广为传唱。20世纪有僧格、苏德那木旺楚格、元登、老来、额尔登巴雅尔、阿拉木斯、关其格扎布、布和等搏克手。21世纪涌现出的米·苏乙拉、乌云巴图、苏德那木、根登、班斯尔、艾巴特尔、哈达、巴图苏和等都是乌珠穆沁草原上的搏克健将。

  蒙古族搏克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搏克手在悠扬高亢的《乌日亚》长调歌曲中跳着粗犷的鹰步列队上场,比赛完毕又跳着鹰步向观众致意退场。参赛选手上身穿卓都格(皮质半袖坎肩),裸臂盖背,腰间扎有红、黄、蓝色绸缎做的希力布格,即彩裙,下身穿20—40尺白布料折叠缝制而成的班色勒裤,外套饰以绚丽图案的套裤,足蹬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颈上套色彩鲜艳的章嘎(项圈),这是搏克手获胜次数的标志。参赛人数一般有32名、64名、128名、256名、512名、1024名。比赛不分年龄、不分级别、不限时间、以膝盖以上各部位着地为负。搏克运动要求选手腰、腿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对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蒙古族搏克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牧区,祭祀敖包、那达慕等重大活动中博克比赛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乌珠穆沁搏克选手在历次、历届国家级、省级举办的各类运动会、杯赛、大奖赛中获得金、银、铜牌数以千枚。2004年,2048人参加的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搏克大赛在西乌珠穆沁旗成功举办,使搏克走向世界。

  2006年,蒙古族搏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搏克比赛已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全国农民运动会、自治区全区运动会项目。

  蒙古族搏克项目的推广与普及对全民强身健体有着深远的意义。蒙古族搏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与保护对体育学、人类学、民俗学、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申报地区或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鄂尔多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