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婚俗

  • 项目编号:
    SZ-02-Ⅹ-0020-02
  • 类别:
    民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水乡婚俗,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项目。
  水乡婚俗是以长江流域的汉族居民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流传下来的婚俗,延续了几千年之久,它在各个历史年代和在各个阶层中所体现的具体形式略有不同,但由于受到水乡特有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规律性的婚姻习俗。
  水乡婚俗依照我国古代婚姻礼制的主干“六礼”来遵行,在历史上曾因为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居民个体的贫富不均也产生过大户人家婚事繁赘琐碎,而普通民众简约便捷的情况。但主旨都离不开“六礼”这个根本。
“六礼”的第一礼是纳采,是男方家长派人携礼向女方求婚的礼仪,昆山人又称之为“提亲”。男女双方均可托媒,托媒后男方再向女方出帖子,男女双方均可托媒的习俗,出自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时期的并轨。
第二礼是问名,即问清女子的姓氏和幼名,由男方根据女子的姓名到宗庙占卜凶吉。卜得吉兆,亲事才可能向下一步发展。反之,则告吹。问名逐渐演变为“讨八字”,即询问生辰八字,然后由相命的据此算卦。男方若讨得多名女子的八字,且帖子把子均相符并不相冲,则由算命先生将帖子放在风中扬起,选择落入匾中的帖子。
  第三礼是纳吉,昆山人称之为行“小盘”礼,男方和贴后向女方送去价值一两石米的礼物,属于小定亲,古代通常在男女十六、七岁的时候举行。当然,在行“小盘”之前,男方要事先请媒人到女方征得同意,这也是昆山一带民风淳朴,古礼犹存的例证。
  第四礼是纳征,纳征又叫行“大盘”礼,通常在正式成婚前半年举行,一般是男方想女方馈赠相当于十石或者二十石米价值的礼物。这是男方向女方正式地赠送礼物,女方接收后,这件婚事便正式确定。小盘、大盘时结婚双方均不见面,依靠媒人出场牵线搭桥。
  第五礼是请期,是男方初步确定迎娶新娘的吉日,并告知女方,然后由双方父母商议决定正式婚期,需根据八字、属相等择选黄道吉日。实际上,所谓“请期”是双方磋商亲迎的日期。
  最后一礼是“亲迎”,是新郎在迎娶之日亲自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迎接的工具为水乡特有的亲船,亲船装扮一新,搭有彩棚。用亲船作为迎接的工具,是和苏南水乡舟楫文化密不可分的。
男方在婚前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床,被一套,梳妆台等。
  成婚时候最关键的宾客是娘舅和姑父,由男方亲自去请酒。娘舅的尊贵地位,也是出自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时,母系势力在失落后的权力延伸。
  正日“亲迎”前一天为开市,男方准备搭建彩棚,彩棚用江南水乡常见的竹片制成,垒起土灶头,烧蹄子和方肉。正日洞房之内的被褥,一般让新郎的嫂子来铺,有求子之意。
  早上十点钟开船,新郎衣帽穿戴一新由堂兄弟保护,前去接亲,临行前放炮仗八个。准备一条亲船,船上搭建彩色棚子,船工16个,吹鼓手、乐队、民族乐队,两面大锣,演奏小桃红、欢乐歌、巡街、朝天子等曲。去礼内容:十六甑糕,上贴红纸,插百枝,取高升之意;一条鲤鱼,贴红纸,有求子的寓意,也预示年年有余;一腿肉,全腿,贴红纸;一盘甘蔗,节节高的意思;一盘葡萄;一盘枣子。船上方台供新郎、新娘和媒人坐。随船带两根青竹,根上有泥土,上缠万年青,寓意子孙根基旺盛。一根留在女方家栽种,一根男方带回。新郎亲船靠岸,女方兄弟嫂子相迎,放炮仗。女方接受男方礼物,并回礼,将男方的礼物各取一半,另一半回赠。去的时候船不能太快,到女方家,放八个炮仗。在女方家中吃中饭,以方肉为主的六道菜,通常有红烧粉丝,笋干等菜,鱼不能吃,有连年有余的意思。中午喝黄酒。主桌东北角是最尊贵的席位,娘舅坐,西南角次之,姑父坐。在客堂里拜茶,吃糖茶,喜茶伴有九子盘,放西瓜子、桂圆、枣子、大云饼、菊红粒、花生、核桃等。女方家人提两桶水,由女方平辈拎,放入水缸里,寓意水乳交融。
  水乡的船相当于轿子,这是不同于其它地域婚俗的一方面。即使相邻的隔壁成亲也需要摇船。接新娘回来,离开女方家时,篙子不能撑,由女方父亲推开船。新娘化妆之后,着花衣,红方巾遮头面,由媒人催起程。有哭嫁的习俗,经父母亲自催后,新娘才能由喜娘搀扶着出门。新娘换上干净鞋子上船,旧鞋子不能带走。新娘的兄弟和行嫁的物品在紧跟婚船的另一条船上,叫满月船,船上物品有:嫁妆,包括被头2、4、8条,娘舅越多被头越多,马桶里面放红蛋、枣子等,有传宗接代五子登科的寓意,脚桶,箱子,被箱,脚炉,汤婆子,镜箱等等。新娘的被子需要全福之人家(父母子女齐全,夫妻和睦的人家)的夫妻协作共同制作成,用红线,不能打结。被头里放红蛋,到男方后,小孩去抢,以示吉利。亲船离开女方家,女方放8个炮仗,男方在船上放8个炮仗。摇船兜三个圈子,有营造气氛,向众人宣布明媒正娶的意思。
  途中有拦船的,男方需散发糖、烟等,现属于助兴的项目。此习俗为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的崧泽文化时期延续至今,当时的母系社会出于对权力转移的抗衡,才出现了阻挠女方嫁入男方的心理和行为。
新娘上岸,放炮仗,媒人扶新娘上,乡邻夹道欢迎,进入房间。准备拜堂,厅堂张灯结彩,一副对联,中堂一般为和合二仙,条几上陈放天地纸马、两杯清茶、三个果盘(锡果盘,放枣子、核桃、桂圆,寓意早生贵子、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条几前放置两把太师椅,新郎父母按男左女右落座。
  开始仪式前奏乐,由六局专职掌礼宣布。鞭炮乐队齐响,曲调多为朝天子。主持仪式的掌礼先生唱赞的贺词及讲的吉祥喜话也都富有吴歌韵味,讲得是吴侬软语。掌礼主持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新郎新娘用同心结相牵,同心结一边红一边绿,红男绿女。面孔画成大花脸的秉烛少年两名将花烛放在洞房内。洞房门口用红色米袋铺地,米袋挨个相接,以传袋寓意传代(体现稻作文化和求子观念)。新郎将新娘缓慢引入。用秤杆挑红方巾,表示称心如意(挑方巾的)。用花生、枣子撒帐,祈福驱邪,掌礼的人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祝福,撒帐的习俗汉武帝时即有。
  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起源于上古。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以七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后世改用杯盏,乃称“交杯酒”。水乡婚俗中用米酒,预示生活甜蜜,同甘共苦。吃完将杯子一扔,一仰一合。
  婚宴上娘舅为大,每个娘舅分桌坐,都在各桌的东北角。老相公先敬酒,新郎也敬酒。八仙桌上菜肴丰盛,蹄子、整鸡、鸭、鱼必上桌,谓之四囫囵。
闹新房,新娘拿出箱子里的花生、西瓜子、糖果等派发。水乡婚姻俗讲究文闹,一般闹到凌晨。闹新房的过程也是等待红烛燃烧的过程,因红烛尽方可就寝,故也有新郎用剪刀挑拨烛芯,期待尽快就寝的说法。
次日,新娘子拜公婆、敬茶、烧汤羹,一试手艺,并向小姑打探父母的口味。(延续于“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羮汤。”)
回门,新郎携妻,坐船并带礼物去丈母娘家,吃一顿饭后必须当天返回,风雨无阻。
  昆山地区的水乡婚俗习惯,是苏南地方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风格的习俗。有着对维护相关地区文化多样性的特殊价值,并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征:
(1)由于受地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其传承发展的特征首先体现在其历史传承的悠久性特征。
(2)水乡婚俗的传承具有以昆山为中心用吴语进行口头传承的本土特征。水乡婚俗的的产生和本土的稻作文化,舟楫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伴随着本地原住民的日常生活而形成的习俗。水乡婚俗是伴随着历史变迁和民间习俗而丰富发展、传承的。
(3)其传承的方式上,有自己的固定性特征,通过口耳相传,手眼相传,使得每一道婚礼程序的传承,均具有延续性和原生态性。
(4)水乡婚俗是一个系统习俗,因有“六礼”的传统意思穿始终,可以说是一部完备的、有情节内容、有深刻寓意的人生情景剧。水乡婚俗乡是一组长诗,既全程记录了婚礼的所有细节和过程,又有诗歌的唯一和抒情特征,并且将求子、祈福、驱邪的传统习俗融合其中。
(5)水乡婚俗是一部深刻反映水乡生活场景的百科全书,以婚俗的形式和艺术的手段,综合反映了水乡汉族居民的历史渊源、民俗风情、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内容,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6)水乡婚俗是水乡汉族居民历史生活的再现,反映了居住在江南鱼米之乡汉族男女婚嫁中的欢乐场景,反映了江南水乡独特的稻作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
(7)婚礼过程中有拜茶、敬茶的习俗,因为“凡种茶树必下子”,故以茶叶充当婚俗道具,是取“植必子生”之义,隐含生子延嗣的祝愿。
(8)新娘在出嫁前几天要“哭嫁”,连母亲,亲属都陪着一起哭,而且哭得越伤心越好。还会唱流传悠久的哭嫁歌。歌词通俗易懂,一般由民间百姓口头相传而成,民间风俗将能否咏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性贤惠或懒惰、聪慧或蠢笨的标准之一以哭抒情、以歌代言的出嫁歌,既有传统大家庭对家人的质朴留恋之情,又表达了新嫁娘出嫁时的内心感受。
(9)摇快船、拦亲船等习俗既反映了水乡特有的舟楫文化,又反映了娘家人对新娘外嫁时的一种婉惜与尊重。也是源自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母系社会对权力的依恋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保护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