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沟风筝工艺

  每到清明节前后,灌南县汤沟镇,家家户户扶老携幼,踏青登场,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蓝天, 汤沟风筝扎工精美,画工别致,造型新颖,构图合理,线条优美,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风格独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龙头蜈蚣风筝,长达百余尺,放飞时先将尾间和身间渐次放起,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  清明节汤沟镇,有一个放风筝放晦气的习俗,碧空万里,慧风和畅,草木萌发,是放风筝的好时候,放风筝,一般人只知道在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但在古代,还包括着一项古老的习俗 “放晦气”。从而,风筝也成为古代人们节日避邪日一种护身符。然而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极不发达,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便祈求天赐好运。这种心理表现在放风筝上就是“放晦气”。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达到“消灾去难”的目的。由于放风筝是放晦气,因而在放风筝时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最后都必须剪断牵线,让它飞走.  中国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作而成。传统的中国风筝工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

保护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