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元宵舞龙)

      舞龙闹元宵是惠东县吉隆镇客家人的传统习俗,相传起源于明朝末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两晚,吉隆群众都要舞龙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地童谣 “正月十五惊雷响,祥龙飞降吉隆上。保佑今年好年景,月月年年福安康”正是唱出了这种祈盼。

      吉隆舞龙闹元宵是以村为单位,由民间集资自办,有固定的时间和完整的程序。吉隆元宵舞龙一般包括舞龙、扮景和狮鼓三队。舞龙队均为男性青年,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共20人;扮景队由十一、二岁儿童组成,装扮当年生肖、花篮、花车、花船、花轿、路牌、掌扇以及马、虎、鹿等;狮鼓队主要由麒麟、狮和唢呐、大钗、大铜锣、大鼓组成。元宵节当天下午,各村将龙摆在固定的起龙处,并用红布遮住龙眼;傍晚时分,由当地有名望且家庭人丁兴旺的老者恭请五方龙神,并揭开遮住龙眼的红布,寓意给龙开光。起龙后,先到本村寺庙、祖祠中敬奉神灵、祖先,便舞龙走街过巷,参拜各家各户。舞龙队伍所到之处,家家都要燃放鞭炮接龙,有的人家在门前摆上香案果品接龙,希望龙神保佑。正月十六晚舞龙也是依照此程序进行,待参拜完成后,要在村中空旷地方进行“穿龙架”的仪式,即把龙按“一”字型摆好,龙头、龙尾在龙珠指引下同时穿过龙身,从第3节穿起,一直穿完第17节。整个过程不会相碰或打结,这既是一种技巧,也寓意从头到尾,圆圆满满。之后,便将龙送到寺庙边或河边盘好,龙头向上点火烧化,寓意送龙上天。

      传统上吉隆舞龙是用草龙,以稻草扎制龙头、龙身、龙尾,并用香火插满整条龙,后逐渐改为舞竹篾彩龙。舞龙不讲求“舞”的技巧,而强调驱邪纳吉的仪式感,特别作为元宵佳节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吉隆舞龙具有很强的节日性和仪式性,其中寄寓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元宵舞龙这一民俗活动中,保留了客家人质朴的民间信仰和传统的民间艺术,对于了解、探索客家的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申报地区或单位:
惠州市惠东县

保护单位:
惠州市惠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