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编织扎制技艺

  • 项目编号:
    HA-05-Ⅷ-43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渔具编织扎制技艺,淮安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金湖县三面环湖,境内河、湖、港、汊、沟星罗棋布。历史上的洒火湖(即今天的泗湾湖)、清水湖、津湖早已失去了原先的称代,但它们在历史上吸引了大批渔民在此捕捞谋生。渔民多数从山东微山湖逐水而至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黎城湖捕鱼谋生,后定居于金湖,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另有一支渔民据传为明朝“洪武赶散”时从苏州迁移至此。解放前,生活在这里的渔民主要分8个帮,分别为大网帮、打簖帮、打枪帮、小卡帮、丝网帮、旋网帮、小罱帮、闭封帮。
    如今的金湖地区,渔业主要分布在涂沟镇。涂沟镇位于金湖东部,东、南、北均紧邻宝应湖、高邮湖。全镇10个行政村,人口2.6万,土地面积6万亩,水面6万亩。其中渔业村4个,渔业人口占总人口40%以上。渔民他们以渔为生,以渔为业,并将各种渔具制作和使用技艺传承至今。
    基本内容与重要价值
    渔具编织扎制技艺,它讲究“形”,更注重“用”,在选材、制作、使用和保护中,既有相当严格的工序要求,又有严谨的操作规范。通过对各种鱼类的生长习性的探索和认知,以麻线、红柴、芦苇和竹子为主要原料,经过手工编织制作成为网、钩、笼、卡、叉、簖、罱等渔具,使之成为捕捞鱼类的实用工具,不仅减轻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劳动效率。
    渔具的编织轧制技艺在选材、制作、使用、养护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常用的渔具其主要制作技法有:
    1、网类:
    网类渔具的编织主要是利用织梭和扳子为工具,将传统的麻线、棉线以及新型材料尼龙线、聚烯线等编织成网。渔网的种类主要有:拖网、拉网、罟网、围网、旋网、探网、丝网、张网、大筝等32种。拖网中又可分快网、兜网、班网、虾网、鳗鱼苗网、泥网、脚网、淘丝网、抹滩子等。使用方法主要有:张、拖、拉、撒等,选择水域放网(又称下网)。
    2、簖箔类:原始簖箔制作是用红柴、芦柴和麻或蓑草搓绳编织,后选用竹制,现全为塑料代替。主要有行箔、围箔、簖塘、簖篓组成,簖塘内用箔子布成迷宫型、入口大、出可小,一步一步设陷阱,鱼沿簖箔游行进入簖篓内被捕获。
    3、钩类:制作钩类的工具主要有炼炉、炼锤。经过锻打、研磨制成有饵钩、无饵钩等各类钩具。
    4、卡类:主要分大卡和小卡两种,卡的长度有或超过成人中间3个指头并拢宽的为大卡,低于3指宽的为小卡。把山上长的竹枝柄劈成细条,两头削尖,中间做成凹槽,并要有弹性,用15厘米长细尼龙线扣中间,扎在1500米长稍粗的尼龙线上,一条线上扎1000卡。使用时利用卡的弹性将卡两头并拢,套上用蒿草苗子剪成的小套管,装上面、大麦仁或虾做成的饵料,鱼吃饵料时套管破裂卡弹开,将鱼卡住。
    5、笼篮类:取材于木、竹,用篾刀、刮刀、锯子、小钻等工具,将其锯成合适长度,然后剖篾,刮去多余木刺、竹刺,打磨光火,钻孔进行编制而成。笼篮品种主要有笼罩、齿罩、花篮、蟹笼、虾笼、虾拐子、蟹豹子、丫子等8种。
    6、叉齿类:分鱼叉、鳖叉和铧撩3种,鱼叉又分圆箍叉和扁叉;鳖叉原先用毛竹削尖轧制做成。
    7、罱类  有大罱、小罱两种。
    传统渔具的编织扎制和使用技艺,是渔民经过长久的生产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生产技艺,充分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对于传统生产方式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传统捕捞工具和技艺对自然环境无任何污染和破坏,同时还可维护自然生物种群的平衡,促进生态平衡与发展,尤其切合当今提出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改变,材料的更新,观念的转化,湖区部分传统渔具在制作技艺、使用方法、传统材料应用等方面已频临失传,亟待保护与传承。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

保护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