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瓷胎竹编)

  • 项目编号:
    Ⅶ-51
  • 类别:
    传统美术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是流传在四川省邛崃市境内的一种民间手工艺。邛崃市平乐镇盛产慈竹,慈竹的竹节较长,通常在六十五厘米左右,是瓷胎竹编最主要的原材料。四川竹编源于汉代器皿,入清以后,巴蜀工匠开始在锡壶上编制竹编。后因锡壶原材料紧缺,改用瓷作载体,编制出的成品较锡壶竹编更为美观,受到人们的欢迎,由此形成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工艺繁复,首先需选竹、刮青、破节、晒色成竹片,然后通过选料、烤色、锯节、启薄、定色、刮片、冲头、揉丝、抽匀、染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成丝,再将竹丝紧扣景德镇白瓷的瓷胎,以挑压方式进行编织,其中包括起底、翻底、翻顶、锁口等环节。编织过程中要求不露丝头,不起纹丝、叠丝,以保持竹丝经纬比例匀称地编织在白瓷外表。
  瓷胎竹编材质优良,实用性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它一方面可保护器皿,另一方面又有装饰作用。瓷胎竹编款式多样,富于地域特色,深受当地居民的青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瓷胎竹编传承越来越困难,它的附加值不高,技艺要求又十分严格,因此年轻人多不愿学。目前能全面掌握全套瓷胎竹编工艺流程者已从原来的三四百人减少到三十人,如不及时加以抢救保护,瓷胎竹编将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邛崃市

保护单位:
邛崃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