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凤龙灯”是四川省隆昌县双凤镇的一种龙灯表演形式。自唐朝以来,双凤镇就有了舞龙的习俗。因制作材料不同,“双凤龙”的制作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代:第一代用稻草制龙,称为“草龙”;第二代用染红的竹、纸制龙,称为“金龙”;第三代用草绳连接制龙,...

  内江蜜饯亦称甜城蜜饯。早在唐代已有了蜜饯的雏形——蜜果,自1676年起开始制作。原料有瓜果、蔬菜、药材等,将原料剥皮去核、制坯、浸漂、软化,放入沸水中煮,减去涩味,制成坯子。将漂煮后的坯子放入糖汁中煮熬,进足糖后即起锅入缸储存。数日后,...

  隆昌县夏布生产历史悠久,是由苎麻纱经手工织成的一种平纹布。自唐宋以来隆昌夏布编织技术就比较发达。明末清初,湖广移民到四川,带来湖广麻布生产经验,与隆昌本地生产技术融会交流,历经数辈祖传,主要通过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穿扣、刷浆、...

  “牛灯舞”最初称为“牛儿灯”,起源于威远县的俩母山下。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时代,农民劳动之余,就在田间地头用农具作道具,模仿耕牛的动作自娱自乐。到清朝中期,俩母山下的村民将“牛儿灯”逐步演化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广泛流传于越溪及...

  “沱江船工号子”是沱江船运过程中,船工们在上水、平水、滩口、弯道处时,为了减轻船工们在劳动中的疲劳,振奋精神所唱的内容、形式多样的船工号子。“沱江船工号子”因不同的船运生产过程而有不同的号子:当船准备开拔时,唱“出裆号子”;上滩下滩时,...

  资中木偶属于中型杖头木偶,生产制作工艺源于清光绪年间,当时的木偶有大木偶和金木偶(小木偶),木偶剧目以川剧为主,头像按行当:生、旦、净、末、丑脸谱进行雕刻。其工艺基本步骤为:刷样,打轮廓线、脱地、分层次、分块面、细坯雕、修光、打纸、细刻...

  “峨眉盘破门武术”源出四川省资中县罗泉镇。清朝乾隆年间,四川省资中县罗泉井有一人名刘赣,此人性情刚烈,幼年开始习武,痴迷武术,家中富有,年幼时常年在巴蜀大地遍访名师,以武会友,学习众家之长,天资聪颖加上刻苦操练,将本土武术和发源于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