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平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阳太平钿剪纸与民俗紧密相连,旧时凡逢年过节等喜庆活动,常用相应的太平钿剪纸装扮屋内的门窗和墙壁,并摆放在各式瓜果点心上,点缀喜庆和图吉祥。平阳太平钿剪纸历史悠久:用小纸片捻成针状,作为“钉书针”来装订红纸,该装订方法沿袭至今为“剪纸艺术是...

平阳头发吊灯制作技艺又称“福头灯”或“子嗣灯”,在马必重一家已传承5代。灯高1.6米,直径1.2米,为八角亭台结构,分上、中、下三层,用竹篾、络麻杆、芦苇和彩纸扎制而成。艺术价值在于穿头发丝上:选用百余根头发丝贯穿整盏灯,牵引人物、动物造型...

牛筋琴,又称唱词琴,誉称天下第一琴,是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清光绪年间由平阳著名鼓词艺人陈昌牌研制。鼓词艺人不断提高和完善牛筋琴艺术表现形式,现所使用的牛筋琴为扁长方形,琴长62厘米、宽32厘米、厚3.8厘米。采用纯手工制作,包括琴弦制作...

渔鼓又称“蓬鼓”,闽南方言称之为“嘭鼓”,是平阳民间传统曲艺的一种,距今400多年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完善,逐渐吸收平阳木偶戏和南戏等戏曲艺术,浙南风格浓郁。渔鼓为单人说唱艺术,以唱为主,道白为辅,分“门头唱”和“堂唱”两种表现形式。门头...

平阳单档布袋戏又称“掌上戏”,布袋木偶无下身,演员将布袋木偶套进手掌,用食指、拇指和中指分别伸进木偶颈端和左右手衣袖内操作表演。双手操作木偶同时,艺人双脚踏踩跳板敲打大锣、小锣等乐器以作伴奏,有时还腾出一只手敲鼓、梆等。平阳单档布袋戏唱、做...

平阳木偶戏包括提线、布袋、杖头、人偶等四种类型,既可以各自单独表演,又可以综合利用。平阳木偶艺人首创四种木偶类型融为一体同台演出,这在全国都是个典型。清末民初,平阳民间竟有100多个木偶戏班社分布于各乡间和村落,影响较大的有乐声社傀儡公班、...

吹打,又名集锦头通是昆曲曲段连串起来并配以丝竹和打击乐器进行吹拉弹唱的一种民间乐曲,发祥地在平阳,流行于温州市区、泰顺等地。演戏前常要打头通,俗称“闹场”。头通一敲,观众便从四面八方赶来。以笛子为主奏,配以板胡、二胡、三弦等弹拨乐器,鼓板、...

平阳卖技是一种游春喜乐活动,集中在除夕至正月初五的夜晚。艺人俗称“技郎”或“卖技先生”,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方言押韵,无白口,不用乐器伴奏。唱本俗称“卖技书儿”,民众相互传抄。技郎手提灯笼走村串户表演“门头唱”、“...

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浙江和华东地区的主要曲种之一,其最主要的乐器牛筋琴独一无二。始于明代,由横阳(即今平阳)的里巷歌谣与词曲合并而成,后承受戏曲鼓乐衣钵及吸收民间曲调而发展起来。温州鼓词分大词和平词两种。温州鼓词有...

十五巧板,是一种传统游艺项目,智力类玩具,清同治年间童叶庚发明,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有提高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活跃形象思维,启发智慧增进身心健康的功效。传承人梅圆从1961年开始投入到巧板拼图艺术的研究中,五十年来孜孜不倦共得图200...

平阳白鹤拳,又称鹤拳、鹤法。白鹤拳传入平阳麻步雷渎,至今200多年历史。白鹤拳是一种对抗性拳法,有修身养性的作用。白鹤拳流派与旁支新拳种主要有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等。鹤法有拳母、花拳和拌拳之分,共有56套路。它以“八路拳”为主,“...

参龙,是参谒龙神的意思,是一种配合舞龙灯时进行的一种说唱艺术。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平阳民间对龙的信仰,有种特别的神圣感,平阳各地农村都建有龙神庙,每年春节举办的舞龙、参龙及端午节的赛龙舟等活动,都是对龙的祈求,保地方风调...

    南湖马灯戏是平阳民间戏曲的一种,约有350多年历史。宝山村村民根据祖上留下的传统习俗,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二十,都要举行隆重的祈春放花灯、演马灯戏等。由跑马和小戏两部分组成。跑马阵容大,整个过程气势壮观,还伴唱跑马歌,后台有伴奏,曲调...

    和剧,生于平阳,是温州第二大剧种,始于元代“竹马戏”,以当地马灯调为基础,吸收昆山腔、弋阳高腔等演变而成。流行于温州、台州、丽水及闽北一带。保存大小剧目330个,其中180个唱徽调,是全国保存徽调最多的剧种。和剧表演有独创性,以《白...

东岳观道教音乐是全国唯一通用的道教全真派传统仪式音乐。平阳东岳观“十方韵”于清末传自本省著名宫观黄岩委羽山大有宫,由该宫全真道龙门派第19代宗师林圆丹、薛圆顺传入平阳,至今已传承七代。现存“十方韵”曲目计67首,除去韵曲旋律相同者,实为33...

木活字印刷术是一项珍贵的、濒危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千年的历史。青街乡木活字印刷目前多数为宗谱印刷,活字印刷的字模采用老宋体,用它印在宣纸上显得美观大气。木活字印刷工艺十分考究,工具有雕刀、雕盘、印板、上手刷(棕刷)、下手刷、白...

陈十四信俗广泛流布于平阳民间,分别称为“太阴宫”、“娘娘庙”、“临水夫人殿”等在平阳县16个乡镇。相传唐代大历(766)年间,福建古田县临水村道教法师陈嘉义夫人葛氏喝了观世音手指滴下一滴血而孕,正月十四生下一女,取名陈静姑,俗名陈十四,而后...

鳌江划大龙,是浙江平阳民众在元宵期间鳌江当地,为求风调雨顺、鱼虾满舱或庆丰年而创造并传承至今的海洋文化习俗,至少有130多年历史。龙体硕大无比,造型华丽生动,仪表威武。保留着制作大龙、龙灯开光、画龙点睛、巡街游行、祭神仪式、捆龙化龙等民俗事...

 畲族山歌是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演唱中往往是纯音清唱,很少配乐或伴奏动作。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畲族歌曲调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调。以轻声细语为特色,歌调比较整齐,...

《高机与吴三春》的主人公高机,系原温州府平阳县青龙江口白洋村人,就是现在的鳌江镇五板桥村。他出生于织锦世家,是当时著名的织锦高手,曾经解开了三年的陈丝,一时传为佳话。因经商亏本,后被邀请到缙云县吴员外家谋生,认识了吴员外之女吴三春,产生了凄...

平阳童谣,是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以口头吟唱形式创造,相传相袭。童谣是在儿童中间流行,歌谣形式比较简短,是最初级的民间口头文学。以各地方言吟唱,以方言押韵、吟唱起来朗朗上口。童谣在儿童中易记、易唱,易传。在童谣传布中他们的父母就是...

  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浙江和华东地区的主要曲种之一,其最主要的乐器牛筋琴独一无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据《平阳县志》和《温州曲艺音乐集成》记载,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今平阳)的里巷歌谣与词曲合并而成,后承受戏曲鼓乐衣钵...

  平阳木偶戏是一种综合性的木偶表演形式,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艺术研究价值。它在浙江省平阳县流传的历史十分悠久,形成时间不晚于宋代,至明清时达于鼎盛。明代姜准的《岐海琐谈》称当时平阳一带的木偶戏艺人黄子复等“擅巧思制木偶,运动以机,无异生人……声音清越,冠绝一时”,清代张纂毋的《船屯渔唱》则以“儿童吻...

  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是全国唯一通用的道教全真派传统仪式音乐。经查证,平阳东岳观“十方韵”于清末传自浙江省著名宫观黄岩委羽山大有宫,由该宫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九代宗师林圆丹、薛圆顺传入平阳,至今已传承七代,传承谱系十分清晰。平阳东岳观现存“十方韵”曲目计67首,除去韵曲旋律相同者,实为33首。分别用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