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浦江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浦江乱弹发源于金华浦江县,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种,也是浙江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浦江乱弹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并在“诸宫调”讲唱艺术和我国最早的戏剧南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而来的。     浦江乱弹曲调既华丽流畅,又激昂高亢,感情...

麦秆剪贴于明代末叶已在浦江县流行,到清代已发展成独立的特色工艺品种,一般作为婚嫁、生日、祝寿、开业、新居等礼品用。 麦秆剪贴选材讲究,一般选用特种传统大麦秆的第一、第二节,经浸、熏、蒸、漂、破、刮、染等二十余道工序,制成薄如蝉翼的麦秆片,再...

浦江剪纸产生于元明时期,到清代,受独具特色的浦江乱弹影响,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和发展,逐步发展为风格独特的戏曲人物剪纸。浦江戏剧剪纸是一种独特的窗花剪纸类型,一般使用特制的镂花剪,基本技法有多层折叠剪法、阴阳剪法、顺剪法、暗口剪法、花纹剪法、线...

浦江迎会又称抬阁,起始于南宋,鼎盛于明清,由会桌、抬扛、会栅、抬会人、站会人的小演员五部分组成,有“人会”、“纸会”之分。“人会”在特制的会桌上按需要设置铁架,由小演员在铁架上扮演各种人物,或悬空而立,或凌空飞屋,由4—10名青壮年抬着行走...

浦江板凳龙又称长方灯,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明清进入鼎盛期,主要流传于浦江乡村。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长度从几十节到上百节板凳不等,龙形变化丰富,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游动时又融体育、杂技、舞蹈为...

郑义门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郑义门营造技艺主要包括整体布局、平面设计、空间营造、房屋结构、木雕壁画等几个方面。郑义门有郑氏宗祠、十桥九闸、九世同居碑亭、木牌坊、老佛社、天将台、尚书第、御史第、圣谕楼等30余处古迹,蕴含了形式...

浦江滚地龙历史悠久,现具有代表性的有寺前龙灯、虞宅龙灯和文溪九节龙。虞宅龙灯始于南宋宝庆三年(1228年),为参加庆贺村席场桥竣工典礼而创办,一直沿袭至今。解放前就曾赴浦江县城表演,技艺精湛,深受观众称赞。在文革期间龙灯因“破四旧”遭到毁坏...

浦江东汉兴平二年建县,豆腐、豆腐皮历来是浦江人民的传统美食,其制作工艺,有据可查的,可追述到元末明初。 豆腐皮是浦江传统名产,历史悠久,它是用大豆或白豆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精致而成,其营养价值高,据测定含蛋白质35-40%、脂肪5-20%、...

擂马也叫马灯,顾名思义是制作成马形,底部配有车轮便于演出,表演时配以锣鼓声,以“走马灯”的形式展现擂马的魅力,擂马串演的形式多样,通常由“双开门”进场,然后心变化路线和阵型取悦观众。如:“铁锁弯”、“双头并路”呈5型、“连环马”、“四角穿花...

“杭坪摆祭”则是浦江民间每年正月十九日至二十日举办的祭祀关老爷的仪式,以轮流坐庄的方式和米塑这一独特的祭品而闻名。“杭坪摆祭”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每年正月十九日至二十日,要完成迎送关公、摆祭、演戏、迎灯、拜斗和什锦班表演等活动,来祈佑新的一年...

浦江敲什锦,又称“浦江什锦”,在清朝时就已经很流行了。清咸丰、同治年间,李源莲塘沿农民画师李维贤随太平军作画,曾创作风俗画《坐唱班》一帧,现存浦江博物馆,可见当时什锦在浦江已十分风靡。据1985年秋调查,从清朝同治初年到1969年,我县产生...

浦江鱼灯历史悠久,表演形式独特,造型夸张,富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至今已近800年的历史。 浦江鱼灯主要分布于浦江县浦阳街道、仙华街道、黄宅镇、虞宅乡、大畈乡等地。浦江鱼灯小则数尺,大则几丈。大的鱼灯需要几个人分头、胸、腹、尾数节提抬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