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边县共和乡特产

盐边桑椹

盐边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角,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回族、傣族、纳西族等十九个少数民族,有“八分耕地,一分水,九十一分林草坡”之称。盐边栽植桑树历史悠久。公元四世纪,“南方丝绸之路”途经凉山、攀枝花,带来桑树种源,沿线人民受其影响开始栽植。明未清初年间发展迅速,在当时的 “宁远府阿所拉地”(今盐边县健康、渔门、永兴等乡镇)大力种植桑树,民国初年桑树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据《宁属林产调查》记载,盐边常年盛产桑树30多万株,是宁属地区桑树栽植最多,发展最快的县。 民国初年至70年代中期,盐边蚕桑业的发展停留在60万株,且多为实生桑品种,桑椹产量少,果粒小,酸涩味较重。80年代,盐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桑椹生产,依托地域优势及攀西独特的阳光、土壤及气候优势,引进良桑品种,扶持全县各乡镇大力发展桑树。1984年全县桑树种植113万株,面积1100亩;1992年种植1700万株,面积18000亩;到2010年桑树面积超60000亩,年产桑椹6500余吨,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 盐边桑椹产量高,果粒大,营养丰富,富含氨基酸、维生素、β-胡萝卜素及花青素等。上世纪未,盐边桑椹主要用于中药材、桑椹膏及桑椹酒等。近年来,盐边县加快了桑椹产业的发展,成立协会并组织商户统一收购鲜果进行集中销售,产品远销北京、大连、重庆、成都、昆明等各大城市,市场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广阔。

攀枝花枇杷

攀枝花枇杷产自攀枝花市海拔1300米~1700米的地区,产品于元旦、春节期间上市,书春节畅销的特色农产品,主要生产的品种以“早钟六号”、“大五星”等大果型品种为主。攀枝花枇杷果大,卵圆形或长卵圆形,果皮橙黄色,果点密、细、果面光洁,富有果粉与茸毛,果锈极少,一般单果重可达50g左右,最大果重160g,具肉质细,汁液丰富,味浓甜略带酸,风味浓郁等特点。全市枇杷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7800吨。建成了米易县丙谷镇芭蕉箐村、草场,盐边县二滩库区等万亩枇杷基地3个,农业部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个。2005年“攀枝花枇杷”取得了“A级绿色食品”证书。2010年,“攀枝花枇杷”被农业部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盐边油底肉

盐边油底肉因绿色无污染,色泽鲜明、醇香浓郁、口感滋糯,耙而不酥、肥而不腻、软而不绵、开胃健脾,具有独特而浓郁的原始肉香,较之其他肉制品在“色、香、味”上更胜一筹。在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的情况下,盐边油底肉能长时间保持其营养价值。肉质中亚硝酸盐、铅、砷等对人体有害的理化指标含量低,相较于其他肉制品更绿色、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