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京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汉韵二胡制作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汉韵二胡制作技艺源于清顺治年间“汉韵琴坊,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汉韵二胡制作技艺精湛,属典型的传统手工技艺,琴杆、琴筒、蒙皮、音窗等制作要经过开料、配料、木工、雕刻、...

面塑(京口面塑),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面塑就是用面粉、糯米粉及防腐剂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经蒸煮冷却后加色(也可后期绘色),再根据需要通过“一摁、二捏、三镶、四滚”技法捏制成各种小型人或物,形象逼真立体感强,是一门集绘画、...

    太极拳(孙式太极拳),2011年1月14日入选镇江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     孙氏太极拳是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优秀拳种。从追求运动形式和精...

   剪纸(字),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剪纸艺术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是一种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明清时步入鼎盛。它有着深厚生活土壤条件,不受...

    蛋壳雕画,2008年12月23日入选镇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蛋壳雕画源于战国时期,管仲在《管子·侈靡》篇曰:“雕卵然后瀹之”,表明早在两千年前的民间就有用色彩涂于蛋壳的工艺,它是民间古老的一种蛋俗文化,在...

    镇江抗英斗争故事歌谣,2008年12月23日入选镇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学类名录。     鸦片战争镇江抗英斗争故事、歌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镇江展开民间文艺普查时采记的。当时被采访者大多已七、八十岁的高龄,但他们凭着深刻的记...

   镇江工匠传说,2008年12月23日入选镇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镇江自古是我国有名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瓦、木、铁、竹、窑等手工艺工人特别多。其高超的技艺,还流传到了长江以北的扬州一带,这两处工人就是民间所称的...

   漆器制作,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漆器制作,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在新石器时代,先辈们就已发现并采用了天然漆树的汁液,用以制器。镇江在数千年的漆...

   “两页半”碑帖装裱技艺, 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一、碑帖的装裱技艺伴随着拓本的出现而出现,目前已知最早的拓本在唐代,清代中后期达到高峰。它的装帧分为两种:一是采用“蝴蝶片”装裱,但...

    扎染画缋,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扎染,古称绞缬,始于秦汉盛于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防染艺术品种。它以中国农科院镇江市蚕业研究所研制生产的细旦超薄真丝为面料,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民间...

    铜版彩画,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明末清初,中国的文人墨客为方便外出,将墨和砚浓缩在一个白铜制做的墨盒中,并运用点线面的表现手法,在墨盒上手工刻凿了精美流畅的文字、人物或花鸟等,这...

   缝纫机绣,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缝纫机绣是从1890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了第一台缝纫机之后才开始出现的。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较为流行,主要普及在江苏、浙江和上海城乡的绣花加工厂内,江苏又...

    泥塑,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了抟泥肖物的技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证明,在公元前三世纪,我们的祖先已将泥塑艺术发展至炉火纯青的地步。丹阳泥塑是以泥土为原料...

    华山泥叫叫,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镇江华山太平泥叫叫的制作,源于南朝,它是华山村特有的民俗儿童玩具,有一千余年历史。传说小孩用嘴吹了太平泥叫叫,会吹去晦气,能保佑孩子健康,平平安...

泥塑(太平泥叫叫)扩展 ​​​​​​​镇江华山太平泥叫叫的制作,源于南朝,它是华山村特有的民俗儿童玩具,有一千余年历史。传说小孩用嘴吹了太平泥叫叫,会吹去晦气,能保佑孩子健康,平平安安。制作太平泥叫叫,要选用华山村的粘土,它具有粘性强、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