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十番锣鼓

  • 项目编号:
    JS-01-Ⅱ-0014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楚州十番锣鼓,亦称“武昆”,是一种传统吹打乐,由清代道光年间,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民间曲家孙育卿将清高宗南巡时带来的昆曲音乐融入具有地方风俗特点的唱词及独特的打击乐,所形成的一种雅俗共赏的民间音乐形式,已近两百年历史。是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音乐类项目。
楚州十番锣鼓集唱、奏、敲打三个声部为一体,演奏乐器包括10件打击乐器和16件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亦称“双管制”)。乐曲中常加入锣鼓曲牌,结尾也多以锣鼓曲牌为主,器乐曲高潮处为衬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常加入锣鼓与器乐合奏。在曲名、唱词、锣鼓曲牌、演奏乐器、演奏方式等方面,楚州十番锣鼓显示出独特的个性特征。《金盆捞月》、《咏花》、《咏蝶》、《到春来》等曲名,我国各民族艺术作品中都较为罕见。《出云山》、《金钱花》、《四季花》、《双飞蝶》、《绕花乐》等锣鼓曲牌名亦与戏曲和民间锣鼓牌名迥然有别。楚州十番锣鼓采用对笛、对箫、对竹笛、对笙、对琵琶、对三弦等组成的双管制乐队配置,以弥补单管制声效不足的缺陷。此外,楚州十番锣鼓的打击乐器也很有特点,声效由高到低,层次十分清晰。
楚州十番锣鼓由宫廷昆曲音乐融入民间音乐家的创造演化而来,其形成发展过程可以为传统音乐史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但由于老一辈艺人相继谢世,传承人群日益萎缩,楚州十番锣鼓的生存已是岌岌可危,迫切需要得到系统的研究整理和抢救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保护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