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广陵琴派)

  • 项目编号:
    YZ-01-Ⅱ-0004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相关地域:
  • 荣获: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中国古琴艺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历史渊源久远,持续延绵至今,于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诸多方面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致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儒家“中正平和”、道家“天人合一”和释家“本心顿悟”等哲学思想,具有极高美学特质与浑厚文化底蕴,在中国民族艺术之林中享有尊崇地位。
    广陵派古琴艺术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生成与发展几与中国古琴艺术同步。古琴于春秋战国时期便风行古扬州,至唐、宋渐显出地域风格与流派特征,迄至明末清初,徐常遇一代宗师的出现及由他编著的《澄鉴堂琴谱》问世,使广陵琴派日臻成熟。
    古琴音乐演奏中人与物一体、乐与思相融的洒脱、达观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与联系方面没有任何一件中国乐器可以与之相比。
    广陵派古琴艺术是扬州文化的杰出代表,反映出扬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古琴音乐所追求的和谐,象征了文治的昌明,体现出历代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
    广陵琴派在琴制、琴弦、琴谱、琴人、琴曲、琴史、琴韵、琴论、琴社、琴派等领域都独领风骚,别具特色。它兼容性与独特性共存,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主张“海内为一家,南北无二派”; 传承性与开拓性并举,各代传人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均有新的建树。
    广陵琴派以“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为美学标准,崇尚“清微淡远”,追求“洒脱、畅扬”的情趣。演奏中“重而不虚,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驰,若吟若揉,圆而无碍,以绰以注,断而复联”,具有“音随意走、意与妙和”的艺术风格。其代表曲目有《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樵歌》、《佩兰》、《墨子悲丝》、《山居吟》、《渔樵问答》等。
    广陵派现存琴谱有20多种,以徐常遇父子编纂的《澄鉴堂琴谱》、徐祺父子编纂的《五知斋琴谱》、吴仕柏编纂的《自远堂琴谱》,秦维瀚编纂的《蕉庵琴谱》和释·空尘编纂的《枯木禅琴谱》 “五大琴谱”最为卓著,流播全国,影响广泛。
    1912年由孙绍陶主持创立的广陵琴社,对广陵琴学的研究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扬州古琴文化日益繁盛,不仅学琴者众多,斫琴产业也已形成一定规模。马维衡斫琴精湛,被业内誉为“南马”,与“北王”并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

保护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