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赶月

  • 项目编号: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流星赶月》是我省明光市津里村独有的民间舞蹈。每逢春节至元宵期间随灯会出动,在广场表演,是民间灯会的一种。它是以舞《流星赶月》为特征,变化队形为主,赋有一定主题内涵的群舞。 明光居江淮之间,处皖东。津里村位于明光中部淮河下游的七里湖畔。明清期间,淮河流域水修重要,航运发达,给滋生发展民间艺术提供了经济、人文的条件。《流星赶月》因势而生。 明万历年间,位于七里湖畔的津里村,每逢正月闹花灯,由数十人持"流星球"紧跟在舞队之首--"龙灯"之后,每到一处,各班花灯锣鼓齐鸣,他们就舞动"流星球"为花灯表演"打场",有时打场前后也偶尔作零星的表演。因其很受百姓的欢迎,逐步演变为灯会上的固定节目,称为"打场灯"或曰"球子灯",被当时津里村民间灯会接纳。道光年间,津里村上的几位文人根据二十八星宿夜保刘秀下南阳的传说,参闻仿物,对"打场灯"的演员和道具作了改动和规范,道具增添了"紫微星""月亮"两种,动作编排了"月亮"引路、"星宿"搭桥、"变舟""逢山开洞"灯,赋予了一定的象征,编排了有故事情节的舞蹈表演。至此,"打场灯"从形式到内容逐步发展丰满,称为一个有人物、有故事、有一定主题内涵的民间舞蹈,正式定名为《流星赶月》,并沿袭至今。 《流星赶月》是一部自明万历就出现在津里村的民间舞蹈,生于斯,长于斯,富含津里的民间风俗,彰显津里的人文精神,并因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及表演技艺,一直为津里村所独有。1953年以来,它多次参加省、市、县的民间舞蹈汇演,获得一、二等奖。1984年被滁州地区定位保留节目。1988年被汇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滁州分卷)。

申报地区或单位:
滁州市明光市

保护单位:
滁州市明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