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锣鼓小牌子

  • 项目编号:
    JS-01-Ⅱ-0016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将丝竹乐与打击乐密集交替演奏,是多支曲牌连缀而成的套头曲。它吸取了道教音乐、“六书”(丝竹乐)精华。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项目。
邵伯锣鼓小牌子源远流长。起源于明,形成于清,是苏中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器乐形式。演奏形式有“坐台”、“踩街”两种。使用乐器品种繁多,且每种乐器都有独门演奏技艺。其代表作有《八段锦》《鹦鹉歌》《十八省》《十八省夹堂子》(列《中国民间器乐集成·江苏卷》、《扬州里下河牌子曲》篇首)。
它既雄浑深沉,气势雄伟,又格调清新,委婉细腻。重则喧腾豪放,节奏铿锵;轻则如丝如缕,若断还连。绝技施展,高胡手以“头顶拉二胡”,把高胡放在头顶用“西皮”(6-3弦)演奏曲调,音调清脆、高亢、突出。锣鼓手以“铙钹—水里冒葫芦”打破传统“狮子张嘴”敲击法,把水擦布折叠成三角形,紧握铙钹,用手腕在胸前连续柔击,沿胸前向上直至头顶,发出“空葫芦”似在水中咕噜声。它的特色小击乐,吸收了扬州清曲的精髓;细节处理上吸收民间特种行业劳作之声,自然流畅,别具特色。
它咏江南丝竹典雅之韵,扬苏北水乡古朴之风。它的每一段音符都展现出诱人的水乡风情,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美丽画卷。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创新,有极大的艺术包容性。
乡音乡情,蕴涵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农民所喜闻乐见,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需求,对于民风民俗的研究有着重要人文价值。​​​​​​​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

保护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