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音乐(楚州十番锣鼓)

  • 项目编号:
    Ⅱ-44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十番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时一般由掌板者充当指挥。
  清代道光年间,楚州民间词曲家孙育卿将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首次南巡时随行乐团演奏的昆曲音乐整理成册,加上带有地方风俗特点的唱词及独特的打击乐,形成雅俗共赏的民间音乐楚州十番锣鼓(武昆)。十番锣鼓在楚州盛行已两百多年,至今尚完整保存一册原工尺谱手抄本正本,上面记有九大首曲目和几十首独特的民间锣鼓曲牌及乐器定弦法、唱腔、锣鼓敲打法、记谱法等。
  楚州十番锣鼓合唱、奏、敲打三个声部为一体,演奏乐器包括10件打击乐器和16件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亦称“双管制”)。乐曲中常加入锣鼓曲牌,结尾也多以锣鼓曲牌为主,器乐曲高潮处为衬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常加入锣鼓与器乐合奏。在曲名、唱词、锣鼓曲牌、演奏乐器、演奏方式等方面,楚州十番锣鼓显示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像《金盆捞月》、《咏花》等曲名,中外各民族从古到今的艺术作品中都较为罕见,《出云山》、《金钱花》等锣鼓曲牌名亦与戏曲和民间锣鼓牌名迥然有别。楚州十番锣鼓采用对笛、对箫、对竹笛、对笙、对琵琶、对三弦等组成的双管制乐队配置,以弥补单管制声效不足的缺陷,这种双管制乐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此外,楚州十番锣鼓的打击乐器也很有特点,它音响独特,声效由高到低,层次十分清晰。
  楚州十番锣鼓由宫廷昆曲音乐演化而来,其间又融入了民间音乐家的创造,其形成发展过程可以为音乐史提供重要材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由于老一辈艺人相继谢世,政府财政投资少,楚州十番锣鼓的生存已是岌岌可危,迫切需要得到系统的研究整理和积极的抢救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

保护单位:
淮安市淮安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