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曲

  • 项目编号:
    YZ-01-V-0002
  • 类别:
    曲艺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相关地域:
  • 荣获: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扬州清曲,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
    扬州清曲的涵意有二,一是不加动作的纯粹的清唱,二是体现了南曲的清柔特色。又称小曲、小调、小唱。元代扬州已有小唱,清代乾隆年间最为鼎盛,其显著的标志有三:一是涌现出了大批有成就的艺术家;二是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曲目;三是流传的范围空前地广大。
    从记载来看,在乾隆一朝,仅扬州一地,就有许多有成就的名家。他们之中,有“善为新声”的清曲音乐改革家黎殿臣,有人称“飞琵琶”的清曲伴奏家陈景贤,有“以两象箸敲瓦碟作声”的清曲乐器改革家郑玉本,有编撰“小唱”曲词的郑板桥、邹必显,至于“歌喉清丽”的歌唱名工更不胜枚举。清曲鼎盛于乾隆年间的另两个标志是,在曲目积累方面,当时的清曲不但拥有丰富的抒情性短小唱段和一般的叙事唱段,而且已拥有一批成熟的中长篇曲目;在流行范围方面,清曲艺人的足迹已踏遍南到广东、北到辽宁的半个中国,并对许多地方的曲艺和戏剧产生深远的影响。
    扬州清曲盛行一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自身来说,因为它的曲调优美动听,曲词清新质朴,唱的内容又多是人们喜听乐闻的历史传说、爱情故事之类;加上演唱条件又非常简单,不像戏剧那样需要宽大的舞台、庞大的阵容,而只要一二个或三五个艺人自带乐器,即可在街头巷尾、家前屋后演唱起来。因此,它为广大城镇居民及其他下层劳动者所欢迎是很自然的。
    嘉庆、道光以后,扬州经济急剧衰退,扬州清曲也随之衰落下来。但在清末民初的上海,却集中了一批扬州清曲艺人,如黎子云、裴福康、陆长山、葛锦华、钟培贤、尹老巴、王万青等。他们的一些代表性唱段,如《风儿呀》、《十送郎》、《八段景》、《黛玉悲秋》、《宝玉哭灵》、《洋烟自叹》、《秦雪梅吊孝》、《小尼姑下山》、《活捉张三郎》等,还曾灌制成唱片,在社会上发行。
    扬州清曲艺人第一次被组织起来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清曲老艺人在新文艺工作者的协助下,对清曲的遗产进行了初步的清理。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起,清曲又被当成“旧艺术”而赶下了舞台。近年来,清曲艺术开始重新为人们所注意。每逢节日,人们可以欣赏到清曲的美妙旋律。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

保护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