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丹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名录。     目前与董永传说的相关遗迹有:望仙桥、清乾隆三十七年十月立的《重修望仙桥记》石碑、延陵镇董家村、司徒镇董阁庄村。董永传说是由汉代真实的孝子故...

庙会(柳茹庙会),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柳茹庙会,是丹阳境内最早的庙会之一,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庙会之一。其源于北宋末年金兵侵犯中原,汴京沦陷,钦徽两帝被俘。国难之时,河南长垣县贡祖文与汤阴县岳飞一同“仗剑从军”抗金并结成“刎颈之...

梨膏糖制作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清末民初,中医孟河派传人笑德林在常州开设德林堂药店专事中药配制、跌打损伤膏药及小儿驱虫梨膏糖熬制。丹阳珥陵人陆龙年少即赴“徳林堂”药店学徒,师承笑德林、赵启明,学习并掌握梨膏糖配方、熬制以及...

瑞荣毛笔制作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毛笔居文房四宝之首,古人尤对优质毛笔情有独钟,制笔行业应运而生。清康熙年间,丹阳陵口邹宗盛年少赴苏州周虎臣笔庄学徒,专攻“仿古兰花笔”“漆管狼毫”笔,被誉为“湖水名笔”第一人,后传子邹奕意...

家具制作技艺(丹阳精细木作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这里的手工业极度兴盛,苏南地区是中国明清家具制作的发源地,明代《金陵琐事》有记载:南国工匠技艺,小木高手,美在外型,内存千秋。丹阳精细木作...

   恒升酱醋酿造技艺,2008年12月23日入选镇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恒升酱醋由丹阳市恒升酱醋厂生产,该厂原名“恒升号官酱园”,始创于清代同治年间,原厂座落在丹阳访仙桥老街里,由丹阳西门外人江沛经营,后经清政府...

   东乡羊肉制作技艺,2008年12月23日入选镇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当年,清朝康熙皇帝下江南,大学士张玉书就用东乡羊肉招待御驾赢得了龙心,此后镇江府便将其作为了朝廷的贡品。东乡羊肉,又名“佛跳墙”,传说很久以...

   邮票拼贴画技艺,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我国的邮票拼贴画是在大清邮政于1878年发行了第一张邮票之后才出现的。顾名思义,它是用邮票作为材料,剪裁拼贴成的民间手工艺品。邮票是方寸之纸,该...

   丹阳风筝制作技艺,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春秋战国时期,纸未问世,“墨子”斫木为鹞。“鹞”为风筝的古老名字。后来“公输般”用竹制成了喜鹊形的工艺品,被称做风筝,延至今日。据《南史》记载...

    丹阳刻瓷,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刻瓷源于18世纪, 距今200多年历史。它是通过刻刀在优质白胎成品瓷釉面上进行书画雕刻,强调以刀代笔,表现刀与瓷接触的自然涨裂的物理特征,达到手工...

    花毽,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名录。     踢毽子源于我国汉代,自六朝开始盛行,至清末达到鼎盛。丹阳几乎家家有毽,人人善踢,现已普及到全丹阳地区,每逢春节街头巷尾到处可见踢毽之人。宋...

    马灯阵舞,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名录。     丹阳皇塘镇南建村的“马灯阵舞”源于唐代,原为唐太子在宫内消遣娱乐所用,以后传至民间,以元宵节尤盛;润州蒋乔镇嶂山村的“马灯阵舞”源于清代,当地人称...

    丹阳汤展文传说,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名录。     汤展文(1661—1724年),清雍正二年举人,享年63岁。他天资聪颖,博学多才,著作丰富,好为民请命,不畏权贵,人称“丹阳阿凡提”,有关他...

    丹阳曲阿美酒传说,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名录。     丹阳酒最早的文字记载为晋代王嘉的《拾遗记》,该传说又以南朝梁武帝萧衍《舆驾东行记》的记载最为典型。南北朝时“曲阿美酒”开始风靡大江南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