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丰花灯是江西修水全丰镇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春节期间,乡村各路花灯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跑东家窜西家,通宵演唱。此外,民间节日、做寿、上梁、婚嫁,都请来花灯热闹一番。   全丰花灯有八盏(也叫盆灯),其...

  金星砚又名金星宋砚,以金星石为原料,主产地在江西省星子县横塘镇驼岭山下。民间相传第一方金星砚出自晋代陶渊明之手,北宋米芾《砚史》中亦有星子青石砚的记载。明代星子的石砚制作一度中衰,至清代中叶又渐中兴。民国时星子县境内有制砚作坊百余家,所产金星砚曾两度参加国际性展览并获奖。 />...

  草编是以草本植物为主要原材料的一种传统编结手工艺。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技艺之一,早在远古时代,编结就已成为中华先民制造实用物品的重要手段。草编技艺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几千年,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各地民间工匠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充分利用草本植物柔韧的秆、皮、芯、叶、根,创造和总结出编、结、辫、扣、...

  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偏西,长江中游南岸,这里有山竹六万多亩,其中的竹类包括毛竹、筋竹、水竹等近十个品种。瑞昌竹编技艺历史久远,当地的商周古铜矿冶炼遗址中即曾完整出土过运送矿石的竹筐。千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传承发展,瑞昌竹编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瑞昌竹编工序复杂...

  瑞昌位于江西北部、长江南岸,是南北文化交汇的中心地带。流传在江西省瑞昌地区的剪纸艺术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现已成为全国颇具影响的民间艺术品类。瑞昌剪纸融汇了南北方的不同特点而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征,其中既有精巧、秀丽、严谨的阴柔之美,又有古朴、坚实、豪放的阳刚之美,阴...

  西河戏又名“弹腔大戏”,俗名“星子大戏”,因其产生地星子县地属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故1982年定名为“西河戏”。西河戏形成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流行于江西省北部的星子、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县。   西河戏声腔以板腔体为主,由西皮、高腔、渔鼓、山歌、民间小调等组成,旋...

  北宋乾德(968)年间,从京都汴梁开封府到江州做官的潘氏三兄弟,带来了都城勾栏瓦肆中的歌舞杂剧花棚会—德安潘公戏。这种歌舞杂剧,当地人也称为“锣鼓潘太公戏”,或叫“潘太公游春”。   每年元春正月初一至十五,德安县吴山乡桂、胡、李、陶四大家族12个村庄都要举行花棚会,...

  青阳腔形成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因青阳属池州府,故又称池州调或徽池雅调。目前主要存在于安徽省青阳县及江西省湖口县等少部分地区。明代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青阳地区,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青阳腔。这一新起的声腔突破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发展了“滚调”,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将我国戏曲声...

  九江山歌是以“三声腔”为典型特征,流传于江西省西北部九江县(汉初建县,名为“柴桑”)的山歌类型。   九江山歌在九江传唱已有千余年历史,唐代诗人白居易《霖雨苦多江湖暴涨块然独望因题北亭》中“篱根舟子语,巷口钓人歌”的诗句,反映了九江当时山歌流传盛况。明代九江府志中,有...

  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俗称“打闹”,是一种流行于土家族聚居区的民间歌曲形式。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集体劳动,此时往往请两名歌手面对薅草众人进行表演,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随着锣鼓声边唱边舞,薅草众人则从旁和唱。其歌词多为一韵到底,内容则分为“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